车站社区党总支书记胡小锁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大代表,他连续四届担任我市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在这近20年里,胡小锁一直坚持着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的原则:想选民之所想,争当群众满意的代表。
抓发展,做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胡小锁作为党总支书记,是一方水土的父母官,在他看来,“让社区百姓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车站社区紧邻火车站,1986年,他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与邻村联合建设了丹阳眼镜市场,拉开了车站社区快速发展的序幕。根据市场客流量大、商贸繁荣的特点,胡小锁又陆续决策投资建设了大酒店、菜市场、写字楼和
经过胡小锁四年的谋划和努力,2008年1月,镇江市第一家社区股份合作社——车站社区股份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车站社区股份合作社的成立让社员们享受到了当股东、领红利的喜悦,使得居民们真正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其后,胡小锁又着眼长远筹建了朝华模具城,为车站社区的经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惠民生,做倾情服务群众的“尖子兵”
作为连续四届的老代表,胡小锁时刻不忘人民重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政府之所忧。眼镜是丹阳的支柱产业,曾有一段时间,眼镜行业面临各种检查与频繁的收费,经营户们苦不堪言。胡小锁积极大胆地向市人大和市政府反映,提出了“成立由市里主要领导挂帅的市场管理委员会”的设想,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逐步实行了各有关职能部门合署办公,统一扎口管理,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利益。
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京杭大运河两侧脏乱差”的情况,胡小锁紧抓京杭运河河道整治的机遇,及时提出《关于建设大运河沿岸观光绿化带的建议》,最终顺利解决了大运河两侧脏乱差的问题;在完成拆迁任务的过程中,胡小锁集思广益、用心动脑,总结探索出了“抓两头、带中间”的拆迁方法,原先停了2年的拆迁工作,他仅用了7天的时间就全部签订了合同,开创了“车站社区拆迁速度”的新纪录,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除了本土居民,胡小锁还分外关心外来务工人员,他说:“外来务工人员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下一代的求学问题是他们普遍面临的困难。”车站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车站小学理所当然地成了他们子女的就学场所,但是小学的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落后。2007年,胡小锁筹资 20 万元,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液晶投影,为每位教师提供了笔记本电脑,为每个办公室配置了空调。在胡小锁的号召下,村里的一些企业家也为“校校通工程”建设出钱出力,出资为学校电脑房购买了二十台电脑。2012年7月初至8月底,车站社区共投入了85万元对学校内部环境进行了改善,更新了食堂设施,整体改造了幼儿园教室及休息室。这次改造使得车站小学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办学,为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
促和谐,做建设美好家园的“总舵手”。
针对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员大量流入、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的问题,胡小锁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人大的调研,提出了《城乡结合部治安的现状及对策》,大部分被上级采纳,有部分被《创建平安丹阳》采用。为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胡小锁带头进行治安联防义务巡逻,层层签订“齐抓共管合同”,并倡导居民参加“争做文明示范户”的活动,不断培育文明新风。
“社区就是我的家。”胡小锁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他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积极为建设一个文明、整洁、安全、和谐的新社区而努力奋斗。在美化社区环境方面,车站社区先后投资750余万元,完成了涉及5个自然村、900余户居民的公共设施的更新和美化,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成功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的考核验收。在建设社区文化方面,胡小锁大力支持社区党组织,以社区文化为链条,组织社区居民成立了腰鼓队、舞蹈队等四支业余文化活动队伍,并建成了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们的日常娱乐提供了好去处。同时,车站社区还实施了居民环卫费、合作医疗费由社区统包的政策,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努力建设稳定和谐的“小康示范社区”。
胡小锁告诉记者:“作为人民代表不仅要积极参加活动,反映群众的呼声,更重要的是要增强为民代言行事的责任感,时刻把群众记在心上。”胡小锁非常谦虚,他认为自己与更优秀的代表相比还存在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继续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做好肩负的各项工作,尽职尽责完成人大代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