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近期,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第一批江苏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珥陵镇的天鹅绒织造技艺成功上榜,“天鹅绒制造技艺”这项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传统技艺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了更好传承和发扬。
天鹅绒又名“漳绒”,采用蚕丝为原料,缎面光泽艳丽柔和,绒毛挺立、丰满有弹性,久压不倒,享有“中华奇绝、东方瑰宝”的美誉。原始织造均用木机,将地经和绒经分张于织机上,由两人配合织造,最后在织成十几厘米的坯布上,用割绒手刀把蒙于起绒杆上的绒圈割断,使绒毛挺立,因其织造技艺复杂,濒临失传。直到珥陵镇戴春明通过多方努力成功传承了这门古老的技艺,并于2001年在珥陵镇创办春明漳绒厂。
为了让天鹅绒技艺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戴春明把技艺传承给女儿戴玲。戴玲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教师这一稳定职业,跟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发扬传统技艺的道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不负所托,熟练掌握了天鹅绒的生产制作流程,于2013年成功复制了清朝初年的一件雕花天鹅绒椅披,在国内展会、大赛中获得了一金一银的佳绩。天鹅绒这一民族艺术瑰宝,也在新一代传人的手中得到了新生。
近些年来,文创产品热度极高,为了能让天鹅绒制造技艺被更多人熟知,戴玲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方面做了更多探索。在技术传承上,她坚持守正创新,在恪守传统文化、工艺、技艺基础之上,探索新技法。在产品展示上,她将传统技艺注入当代社会语境之中,与生活融合,做出年轻时尚的产品,在老百姓在日常使用中得到传承,让非遗“活”起来。在销售方式上,她创新求变,借助网络平台做强产业品牌,采用“非遗+电商”的方式,借助网络效应更快出圈,走向更大市场,获得更多受众喜爱。
“传承和弘扬非遗,是我们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为了“不让技艺遗失成记忆”,戴玲始终坚守一份初心,把传承非遗、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使命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