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李新和代表:播种希望的“农忙人”
时间:2024-05-21 10:03:47  来源:  作者:

    “河长的治理体系,全力抓好水环境治理工作,确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见到丹阳市十八届人大代表、界牌镇界中社区书记李新和时,他正在武阳河边上巡河。谈及武阳河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河长的他如数家珍,这条长约1.7公里的小河,为了巩固治理成效,防止附近村民偷倒污水,纠正沿河企业私搭乱建,他不知道来来回回走了多少趟,而今这已是界牌镇所有河道的管护最高标准。“我想,群众总是好的,作为基层社区干部,只要始终想在前、干在前,把思变求变的‘种子’播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大家说了算” 培树文明新风尚 
    在李新和心里,丹阳是文明城市,作为基层的社区书记,自己理应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的“带头人”。而破除陈规陋习,立起文明新风,用文明新气象去感召并影响周围的人,就是那颗可以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的种子。

 

    2022年,恰逢镇党委推行《美丽界牌文明积分“信用+”治理机制》,在李新和的积极争取下,试点社区落在界中,并成立了由他牵头,28位居民组长+老干部+党员+居民代表为成员的积分制考核领导小组。围绕“约”出乡村治理新机制,“约”出乡村文明美好生活,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庭院会、板凳会等形式,他充分调动起全体界中社区居民参与讨论的积极性,27条鲜活的建议被收集上来,涉及到了本村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萃取下,这些来自基层一线,集中了最朴素智慧和最朴实气息的民主声音,被提炼成16句112字的《社区村规民约》,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而村民姚茂荣的感触,则印证着“新村民公约”实施后的变化,“现在村里的喜事、丧事办得简约而不失庄重,真得替大家节约了资金”。不仅如此,在日渐向好的乡风民风驱动下,李新和还以28个村民小组为单元,推动组建各自的村民理事会,用完善的制度、规范的流程,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级事务协商、矛盾纠纷化解、生产生活。

    育繁“文明花”,结出“文明果”。在李新和心里,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成为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有力抓手,界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播下了第一颗种子,则必定会“行则将至”。

    “富民强村贷” 打开发展新通道 

    “富民强村贷,焕发村级集体经济‘新动能’”,今年5月20日,一则醒目的帖文,悄然登上了丹阳本地最活跃的网络社交平台——翼网。那么,何为“富民强村贷”?故事的主人公又是谁呢?

原来,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界中社区第一工业园,是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建设初期资金不足及建设标准不高等原因,经过近三十年高强度的使用,已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原本的“金饽饽”似要滑向牵绊发展的“泥疙瘩”。

 

     村集体经济的出路在哪里?集体经营性收入怎样做到持续、稳定、可靠?作为村里的“领头人”,李新和始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尽管推动园区转型发展的念头,一遍又一遍从心头划过,但园区改造的巨额资金等现实难题,一直是道绕不过去的坎,令他如鲠在喉。

    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市里的金融机构推出了专项信贷产品“富民强村贷”,可满足村级工业厂房建设的融资需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带着精心准备的申报材料和项目书,主动与金融及规划、建设等部门,展开多轮沟通与对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项目书究竟改过了多少回,陪同上级部门实地踏勘园区多少趟,只有李新和心里最清楚,但他从不向旁人提及个中的辛苦。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界中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争取到了丹阳农商行界牌支行首笔1000万元的授信额,而第一工业园的更新工程,也在资金支持下顺利开工,预计改造完成后可为界中社区新增年收入300万元……

    如今,站在项目现场的李新和百感交集,对村集体经济的凤凰涅槃充满期待。在他眼里,抓住发展机遇,才能握住共同致富的“牛鼻子”。“富民强村贷”就是一粒致富的种子,是给界中老百姓持续共享发展成果,上了新的“保险”。只要对群众有益,他都乐于去勇敢探索。

   “用情解民忧” 践行代表新使命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在旁人看来,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李新和的眼里其实特别简单——“用心察民情,用情解民忧”。因为他坚信,当社区书记是为群众服务,当代表更要知群众冷暖,必须用“铁脚板”丈量基层,做到近距离与群众交流,群众才更容易接受,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好地为民解难题。

 

    如何解决难题?李新和的回答简单而干脆,“马上就办!”当了解到40多岁的姚姓村民,由于受刺激得病,年迈的父母对此一筹莫展时,是他迅速联络辖区派出所送医治疗,后续还为其办理了残疾证,并安排进入镇福利企业工作,解决了一家人的后顾之忧;当武阳河路因为1000余㎡的喷漆房违建影响群众出行,群众数次反映渐成热点时,是他及时出面做企业与群众的工作,召集武阳十一组村民理事会召开专题协商议事会议,妥善解决了拆违修路、筹措资金、工程建设等难题,如今畅行无阻的道路,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民生实事工程;当涉农的武阳自然村整体纳入镇污水管网治理计划时,是他充分听取群众和干部意见,民主决策投入700余万用于河道两侧铺设沥青道路,投入500余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投入资300余万元用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并顺利创成镇江市特色田园乡村,而今矗立在稻田边的“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红色标牌,正唤醒着村民记忆中的美丽乡愁……

    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从群众和选民的急难愁盼出发解决问题,就是那颗始终不忘初心的种子,那也是李新和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坚守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