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传统民俗腊八节即将到来之际,有幸受里庄中心小学钱明辉校长之邀,来学校观摩“新乡土场景语文课程基地”项目开项论证。通过“又是一年腊八节,依然十里粥飘香“主题活动观摩、课堂教学、项目汇报以及省市专家点评,真的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儿时的记忆、家乡的味道、过年的气氛瞬间在心底爆棚,而且弥补了分管教育时未能听评一次课堂教学的缺憾,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对乡土也有了新的感悟。我想,这也是这个项目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刻板的教材
变身灵动的新场境
我们印象里的学生上课,千篇一律的场景就是:老师、黑板、粉笔,还有讲台下的学生,无精打采者有之,呆若木鸡者亦有之……,而今天 ,我们看到的是有乡土风味、有情绪色彩、有生动具体的场境,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这种全新的、开放的、更是贴近生活、贴近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我们参加的每个人都在低年级“童谣唱起来“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在中年级“小手动起来“中体会到了节日的快乐,在高年级“探究做起来“中发现了文化的力量。有一位德国的教育家,我已记不起他的名字,只记得他有这样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场境式创设教学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取得的实效必然是远胜于传统的呆板教学,必将激发和引导学生不仅用眼去观察场境,更要用心体会民俗,用情去感悟乡土。
被动的学生
变身灵气的“乡下人“
乡土作家沈从文先生一生都自命“乡下人“,他说“说自己是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的性情,爱憎和哀乐有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机警,却不甚懂诡诈“。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以跳出农门为傲,以“走出农村,融入城市“为培养孩子的目标,但是我始终觉得,乡土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必须留在农村,你可以成为城里人,还可以成为外国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丢了发现乡村美的眼睛,不能丢了骨子里的乡音乡情,不能丢了家国情怀。课堂教学时,里小的汤卫华老师带着学生从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开场,充分挖掘了“腊八“这一民俗文化节日的精彩,在“爱粥、等粥、吃粥“的情景教学中激发孩子们主动探究这个民俗节日里该有的文化和乐趣,让学生从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从烦琐的语文练习中解放出来,从强制的语文灌输中解放出来。学生们时而低头品读,时而圈点批注,时而激情举手,时而......年轻漂亮的汤老师成功调动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实践,让孩子们在轻松的互动中掌握了基本乡土知识,在欢快的笑声中运用了基本乡土民俗,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乡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乡情乡愁里。我相信此时此刻,这群可爱的孩子,是以自己是一个“乡下人”为乐的。
沉睡的乡土
变身灵魂的根和源
徐特立说:“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们的里庄,“十里三丞相,九里六尚书”,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多情的水土、杰出的人物、丰富的物产,里庄中心小学就把这些家乡的资源融入到了鲜活的场境教育中,这种新乡土的教育,我觉得才是最有温度的教育。水有源,树有根。乡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根。在当前社会多有浮躁、各种价值观冲撞、利益观驱使的躁杂现实生活里,我们的孩子渐渐迷失了方向,也渐渐忘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而新乡土场境语文课程基地这个项目,我觉得就是把乡土文化引入了课堂,对学生进行“根”的教育,寻找乡土历史、寻找乡音亲情、寻找传统文化、寻找人类文明,这种教育会深深地植入孩子们的灵魂深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家乡的平台,在他们的脑海里烙下了家乡的印记、种下乡愁的种子,待他们长大成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新乡土教育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学必始于乡土而后通达于天下。”里庄中心小学把新乡土教育扎根校园,就是把乡土乡愁根植于每一个师生的心中,这是一项铸就师生爱家、爱国的固本工程和灵魂工程。导墅,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匡亚明先生的故里,是传统的文化教育之乡,希望我们的学校,能够通过这种乡土文化的培植,润物无声,打造一所有家国情怀的乡味学校,彰显一种勤学向善的乡土特色,引领一方爱国爱家的乡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