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一定都听过这样的民谣: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是30年代我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的“豆选”。当时,劳苦大众识字少,文盲多,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保障百姓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时光的镜头拉到21世纪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县乡人大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代表履职、联系群众、服务发展上的重要性,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借助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阻隔,“线上线下结合,网上网下互动”,信息化水平日益增强,表达民意、保障民权的方法日渐多元化,人大联系人民群众真正实现零距离、全天候、常态化。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轻点手指,秒知天下。
一、外宣不用纸,秒发动态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县乡人大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人大规范化建设的基本支撑点,形成了便捷、高效的人大工作宣传链。尤其是在人大工作的布置、动态宣传、倡议发动上,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统一建立QQ群、微信群、开设网站和公众号的平台,及时发送通知,适时发布工作动态,又好又快又及时,做到了人大工作早部署、人大动态早知道、人大倡议早落实。
二、调研不出门,秒征民意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县乡人大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网络社情民意作为工作的关注点,在以往通过选民接待、座谈、人代会等形式来收集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专题献策和日常反映相结合的方式征集社情民意,并相对应地建立民生微实事的快捷交办机制和民生实事的票决机制,做到日常反映即发即办,专题献策特事特办,实事征集重点督办,使民声、民意得到有效征集和落实。
三、 监督不上路,秒督民生
人大监督工作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县乡人大坚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思想”,用足、用活、用好网络这个监督平台,将政府的重点工作在网上实时发布,实事的办理进度在网上实时发布,建议的落实在网上实时发布,让更多的网民直接参与到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中来,增强了实事监督的公开性和广泛性。同时,对一些需要实施的重点工程,从规划到设计,均在网络进行公示,征求网民建议,使每个网民都成为民生实事的参与员、调研员。
四、 学习不买书,秒知形势
在网络时代中,县乡人大把网络作为提升代表素质和履职能力的着力点,利用网络,创新形式,专题开设了理论学习专栏、业务学习专栏、视听学习专栏,有重点地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理念,“代表法”、“代表法实施则”、“组织法”、“选举法”等人大知识,为人处世、励志警言等进行推送学习,发挥媒体融合的阅读效应,确保每一个代表和每一个网民都能及时学习新知识,让网民们不用再通过传统买书的方式学习,随时随地可以享受精神大餐,随时随地掌握国家政策和形势。
五、评议不见面,秒辨优劣
网络民意从某种程度上说比现实生活中来得更快、更直接、更公平,有的县乡人大已经把部门评议、代表评先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一是实行网络评议。开展评议工作是县乡人大履行职责的有效监督形式,是服务发展、促进作风转变的有效途径。县乡人大在网络评议上进行创新,将被评议单位的履职情况进行公示,30%的分值由网民投票,70%的分值由人大代表评议,确保了评议结果的公正性,评出了效能转变的新常态。二是实行网络评先。为确保优秀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县乡人大在优秀代表评选、优秀建议评选、优秀建议承办单位推荐工作中,将初步推荐人的先进事迹和初步优秀建议在网络公示,征求网民意见,把评选的权力交给网民,不仅是扩大了网民的参与度,更是对优秀代表作了一次宣传,营造了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深厚氛围。
六、 履职不考核,秒可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提高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很多县乡人大都建立了代表电子履职服务机制,分别设有计算机终端平台和手机APP移动端平台,包含了代表活动、代表建议、代表履职、代表双联、人事任免、任后监督等等,县乡人大对代表的管理直接通过“两端”进行控制,实现了人大与“一府两院”、人大机关与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快速化和人大代表履职服务的智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传播、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互联网关注国计民生、表达利益诉求,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力、广泛性、互动性日益增强。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县乡人大必须加快信息化步伐,充分发挥媒体融合效应,才能真正畅通民意诉求的表达通道、真正体察民情民意、真正凝聚民心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