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近年来,导墅镇人大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履职形式,通过成立乡贤发展促进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乡贤”的重要作用,汇聚多方力量,让“乡愁引擎”擦亮奋斗底色,助推乡村振兴。
一、实施“两建立”,以乡情为纽带,助推沟通联络
在外乡贤建立智库。从2019年起,导墅镇人大牵头,专门成立工作小组,对全镇在外的党政军、企业家、就读双一流重点大学的人员进行摸排统计,整合人脉资源,加强流动管理,建立导墅镇在外乡贤智库。目前在库人员75人,其中党政机关31人,军界代表4人,企业代表31人,学界代表7人,医届代表2人。一方面通过联谊活动、座谈交流、招商拜访等方式加强感情沟通,例如该镇去年春节期间,召开了乡贤发展大会,40多名在外乡贤和30多名本地乡贤参加了活动,有效拉近在外乡贤与家乡之间的距离,唤起本土乡贤对家乡的情怀;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在外乡贤联络群,不时发布家乡发展动态。同时由党政班子成员带队定期入户走访乡贤家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乡贤切实感受到党和家乡的温暖。
二、实施“两引领”,以乡愁为基因,助力经济发展
一方面,引领乡贤牵线搭桥,整合发挥在外乡贤人脉资源优势的最大效应,发挥以商招商优势。去年导墅镇通过乡贤推介,获取招商信息22条,其中成功落地2个亿元项目,1个已经投产达效。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桃李春风项目,就是乡贤介绍引进的一个成功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33257㎡,共49.89亩,拟建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2幢高层179户和16幢叠墅161户,匹配导墅千年文脉气质,以中式院落、江南雅居的风格呈现了投资人的浓浓乡愁。除此之外,主动沟通联系,引导有意向的商界乡贤返乡投资,近两年累计引导在外乡贤投资亿元项目3个,目前实现开票销售5亿元。
另一方面,引领代表出谋划策,成立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依托家纺户外传统产业,发挥行业专业优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丹阳市户外旅游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利用行业优势,拓宽行业代表闭会期的履职渠道和方式,使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实实在在成为人大代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窗口、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传递社情民意的渠道、代表依法履职的载体、促进产业发展的平台。
促进乡贤代表回报桑梓。回报桑梓是乡贤服务家乡的表达形式。在外乡贤经过奋斗功成名就,在乡间也具备一定的声望和地位,并且愿意运用各种方式回报桑梓,服务家乡。一方面导墅镇人大创新“人大代表+乡贤=乡村振兴”模式,引导乡贤助力疫情防控、人居环境、美丽导墅、扶贫帮困等各个方面,去年乡贤发展大会上,30多名企业家乡贤领办镇村民生实事25件,涉及资金200余万元;除此之外,本土乡贤——人大代表参与的五大事格中,认领民生实事11件,分别组织代表开展了“99”公益募捐、孤寡老人帮扶、留守儿童关爱、农产品助销等活动,捐助资金超过100万元,助销农产品总计价值50万元,20余名来自不同岗位、有丰富基层一线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人大代表加入每个村的“法润民生社会治理”队伍当起“老娘舅”,小微纠纷当面解决,困难问题形成建议,仅去年就协助村两委解决大小矛盾127起,开展政策宣讲15起,镇人大代表臧小强还办起了“代表微讲堂”,专门给基层百姓释疑解惑,被当场百姓亲切地称为“百姓名嘴”。
促进乡贤资源充分利用。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匡亚明先生是导墅镇人,导墅镇人大提炼“匡亚明先生”教育思想和品格精神,编撰《追寻大师的足迹》、《匡亚明的故事》等多本乡镇党员、人大代表和学生的红色教材,培树导墅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名人资源,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结缘,汲取高校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在教育教学和学生实践上与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教育规划、一个实践平台、一个联系桥梁、一个教研小组”这“四个一”的长期合作项目,为有效传承好匡老的教育思想、促进农村教育科学均衡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导墅镇人大将继续积极探索“人大代表+乡贤”模式,朝着“发展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惠及一方百姓”的方向,引导人大代表和乡贤在导墅大地上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彰显担当、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