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纵横
关于《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的情况通报
时间:2015-09-21 00:00:00  来源:  作者: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两条例”)的贯彻实施,保护太湖流域水安全,保障太湖流域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根据《监督法》有关规定及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 9月1市人大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成立执法检查组,在王金祥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市贯彻实施“两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本次执法检查重点察看了太湖流域水质考核断面达标、沿河岸排污企业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河沿岸垃圾清除、河道清淤等方面情况,市环保局、农委、水利局、水务集团、皇塘镇、导墅镇等部门负责人汇报了相关工作情况,与会代表提出了建议意见。现将执法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加强工业污染控制,抓好断面达标工作。“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减排工作,顺利完成化工(电镀)行业整治任务,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项目验收管理,抓好日常监管,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太湖流域断面水质明显改善,达标断面数量由2012年的3个,增加到20145个。201410月,我市扭转了每年缴纳补偿资金的局面,不但不需要对下游进行水环境区域补偿,还获得了奖补资金。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生活污染治理。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编制完成《丹阳城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20132030)》;成立市污水管网验收移交工作组对乡镇和城区已建污水管网和泵站进行全面验收;围绕解决学校、医院、农贸市场、集中居住区、工业园区5大污染源,大力实施乡镇污水管网最后100米纳污接管工程;2013年—2014年新建泵站4座、污水管道57.178公里,2015年计划建设污水管网22.915公里、1座污水泵站;加强对全市9座污水处理厂和农村已建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监管,污水处理厂总负荷率达到了63.6%

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种养殖整治。2010年起,通过控制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用量,抓好农业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展草菇种植治理等举措,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2013年全面启动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列入禁养区的336家养殖场已关闭319家,非禁养区则按“两分离三配套”的模式98%已整治到位。同时兴建沼气工程、推广发酵床养殖、建设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等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4.加强河网综合整治,实施调水引流及清淤工程。“十二五”以来,我市已完成香草河整治、太平河堤防加固、九曲河护岸整治一期、城北分洪道综合治理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下步将做好湖西区九曲河整治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同时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和管理,推进断头河、实心河打通工程,不断完善调水换水机制。“十二五”期间,疏浚县乡级河道127条、农村河道778条(含二级沟),共完成土方731.5万方。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治水管水已成共识;二是我市九龙治水的合力初步形成,建立了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治理机制,各部门、各镇(区、街道)分工协作,环保局定期考核检查;三是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构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保护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管理措施并举,污染物处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流域污染物大幅削减,流域水环境有所改善。

二、存在问题

1.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还很重。虽然我市近两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取得一定进展,但历史欠帐较多,污水管网覆盖率还较低,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不理想,设备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充分发挥效益。按照《丹阳市城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对污水处理设施分近、中、远三期进行建设,共需投资27亿元。近期计划建设污水管网306公里,扩建泵站6座,新建泵站15座,总投资概算8.37亿元,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

2.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比重逐步提高。随着工业点源和城乡污水治理逐步到位,农业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的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太湖治理的主要矛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相对较少,且已安排的项目完成率较低,尤其是化肥和农药减施、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政策支持和考核机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较低,建设和运行管护中亟待解决资金、技术等瓶颈问题。

3.部分河道长期未疏浚。仍有部分河道流通不畅,自净能力较差。如皇塘战备河、东岗河、司徒新河、开发区九曲河、泰山溢洪河等。

4.水质自动监测能力需加强。我市地处太湖流域三级保护区,有7个太湖流域水质考核断面、29个水域功能区断面,目前仅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5个,远远达不到水质自动监测,精准获取断面数据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为加强乡镇考核、精准治污提供依据。

三、几点建议

深入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突破重点,着力健全管理体制和责任机制,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着力加强面源污染治理,使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大幅削减,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1.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合力。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要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各司其职,增强一盘棋的全局观念。要将治理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逐级签订水环境治理工作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并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要坚持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治理机制,全面发挥政府、市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公众参与。

2.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整治工程。一是强势推进截污纳管工作。按照《丹阳市城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尤其是支管网建设,扩大纳管范围,稳步提高城乡污水收集能力。结合城镇集中居住区旧城改造、道路改造、新建小区建设,加快实施城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暂不具备改造条件,要尽快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二是大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9座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加快已建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的移交,加强现有设施的维修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三是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和管理。做好太湖流域湖西区九曲河整治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河道疏浚,制定轮浚规划,打通断头河、实心河,不断完善调水换水机制。四是切实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综合防治等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加强养殖业管理和污染治理。五是进一步增强镇、村、组“守土有责”的责任,坚决杜绝塑料粒子加工点、洗桶点、无组织排放养殖等新污染源项目的落地,切实防止污染项目的反复反弹,对情节严重的区域要严肃问责、司法追责。

3.立足长远,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一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深化工业污染防治;二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加强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对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危废处置单位、大型燃煤电厂等各类企业实施全方位自动监控,并实现联网和信息实时传送。三是完善资金和政策保障措施,加大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积极创新投融资、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四是加快环保队伍建设,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4.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局面。要继续加强水环境整治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晓“两条例”的具体要求,坚决曝光各类破坏水环境的行为,提高市民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节水意识和保护意识,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水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