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讨
2021年度人大工作理论研究获奖成果汇编
时间:2022-02-01 15:24:50  来源:  作者:

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监督职权,也是地方各级人大实施法律监督的重要途径。今年7月,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出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9月,举行工作培训、座谈会,并下发《关于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通知》,对县市区人大开展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面对新要求、新任务,丹阳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监督法和中央精神,学习借鉴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工作经验,着力推进备案审查工作实践,探索备案审查工作规律,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贯彻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情况
《镇江市人大规范性文件本案审查办法》下发后,市人大召开党组会议和机关干部会议,第一时间组织学习,认真领会文件精神要求,紧密结合丹阳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做到备案审查工作流程规范、制度健全、有件必备。同时,力争在人员配备、责任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有更强保障和更大作为。组织召开“一府一委两院”座谈会,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操作层面进行探讨,加强工作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推动《备案审查办法》全面贯彻实施。镇江市人大备案审查会议后,市人大第一时间向党组作了专题汇报,传达学习镇江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培训会议精神,并就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10月28日,在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备案审查专项工作报告。
 
开展备案审查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严格遵循“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要求,突出抓好备案、审查、纠正这三个关键环节,推动备案审查工作扎实有序开展。2013年8月,在办公室设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科,负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组织服务工作。本届以来,先后对11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登记和初步审查,并分送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进行审查,在法定时限内完成各项审查程序,确保了备案审查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是完善机制,明确职责。落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接收、登记、分送、交办和存档工作;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及时开展主动审查,通过“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网站查看相关文件,查阅是否有应报未报的规范性文件。对于报备的规范性文件是否有同法律法规、有关决议决定相抵触的地方,是否有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是否有违反法定程序等方面进行重点审查,把好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关,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三是积极履职,刚性监督。把备案审查同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其他日常监督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听取政府工作汇报,进行视察和检查,及时了解规范性文件的落实情况,督促政府认真查找文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推进备案审查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省三级人大备案审查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培训,接入省电子政务外网,在全省人大备案审查工作“一张网”下,实现了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统一运行,全面实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专网专线专机运行。
三、对下一步工作的考虑
丹阳市人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从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入手,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对照要求,还存在工作力量不足、工作进展不平衡、主动审查程序不够规范、人大备案审查与党内及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做好备案审查各项工作。
 一是理顺体制机制,规范运作程序。依托省人大备案审查信息化建设平台,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接收、登记、分送、归档等各环节工作流程。通过统一报送备案格式、规范报送备案程序、明确专人分工负责、建立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建立衔接紧密、运转顺畅、良性互动的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衔接机制,督促文件制定机关依法制定、及时报备规范性文件,促进备案审查工作的规范化。
二是加大审查力度,完善审查程序。针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反映较多的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选择相关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把备案审查工作和其他立法、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备案审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规范、细化主动审查程序,提高审查工作实效。建立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建立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与国家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积极研究自身在衔接联动机制中的功能和定位,在市委领导下建立各方参与的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以及建立审查线索转送、征求意见、信息沟通、联动检查等制度。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已经成为各市、区人大常委会一项重要日常法律监督工作,政策性、法律性和专业性强,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很难承担起审查职责。虽然目前本市已经建立统一的备案审查工作机构,但这仅是开始,仍存在工作力量不足、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备案审查工作队伍,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探索建立备案审查专家顾问制度,注重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工作人员参与具体审查工作,提高备案审查能力。
(镇江人大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大必须全面、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新时代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不断激发制度活力,为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一、感悟思想伟力,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建立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起源,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国外无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早期探索,对中国人民民主制度起到了启蒙作用。近代中国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学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苏维埃为蓝本,对中国民主政权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先后形成了一些具有人民民主意味的议事机构,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农民代表大会和上海市民代表大会。土地革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华苏维埃的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为毛泽东民主理论的成熟提供了有利条件,毛泽东在著作中多次提到了“人民代表会议”一词。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中国人民由被压迫变为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国体被确定下来。从建国开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建立和曲折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发展、进入新时代三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遵循,推动人大工作迈向新的征程。
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
实现“三统一”,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三统一”,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这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制度载体,既能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又能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实现“三统一”,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大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始终俯下身子,当人民的学生;必须始终尊重人大代表主体地位,立足服务本职,不断拓展群众和代表的发声渠道,不断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保障人民群众以更多方式和途径管理国家社会事务。
二、牢记为民宗旨,坚持树立根本政治制度自信
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一个“半条被子”的故事,2020年又专门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习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制度,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适合中国的道路,既不是西方的“三权分立”,也不是巴黎公社的“议行合一”。人大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同时将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和检查权通过法律授权给行政、监察和司法机关并进行监督,既维护国家权力的高度统一,又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保证权力得到充分、有效的行使。人大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牢记“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做好群众工作,在履职尽责中践行初心使命。充分发挥人大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作用,提升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参与度”“满意度”,主动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办好民生实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团结引导广大群众为全市发展献计出力。人大干部也要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运用身边的实际案例,向广大群众讲好人大故事、传递人大声音。
三、赓续精神血脉,展现新时代人大工作新作为
信念如磐,一脉相承。回望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征程,正是无数共产党人,以坚强的信念、坚定的信仰、豪迈的气概,撑起了百年大党的铮铮脊梁,铺下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中淬炼成钢,在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中传承信仰,在一次又一次的毅然奋起中续写奇迹。百年党史里,有信仰和意志,有目标和方向,有勇气和力量,有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有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有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当前,我们正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面对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人大工作的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要更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危机中寻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推进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人大优势,谋实主责主业,聚焦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靶向发力,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扛起助力丹阳高质量发展的人大担当。
监督上要注重方式创新,多搞一些直奔现场、直插基层的调研,少开一些泛泛而谈的座谈会。审议报告中讲问题更加实在一些、具体一些,要点到具体人具体事,举出有说服力的例证,也要注重实效,通过监督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决定重大事项方面要更加规范,严格落实市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制度,人大主动和政府做好沟通,提前商定需要人大决定的重大事项。代表工作方面要更大程度地调动代表积极性,进一步畅通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渠道,提升代表履职能力,真正发挥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自身建设方面要做到规范化,不断完善人大工作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用制度规范人大工作。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监察和司法工委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点内容。各级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主体,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化解行政争议等,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建设法治政府十分重要。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八五”普法启动之年。要认真总结“十三五”时期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对于经实践检验的有效制度要进一步固化,形成长效机制,对于存在的相关问题要进一步梳理,结合我市实际及群众需求制定行之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改进,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基本情况
五年来,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镇江市委、市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部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把全市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为推动丹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政治环境、更加优质的服务环境、更加公正的法治环境、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具体有几大特点:
一是深入学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政府建设各方面。完善依法治市组织架构,组建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全面依法治市及法治政府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出台《全市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计划法律法规建议目录》,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常态化制定政府常务会议年度学法计划,严格落实年度述法制度。印发《丹阳市人民政府文件合法性审查办法》,将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举办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和“一把手”法治能力提升班,提升“关键少数”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完善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察和测试制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水平。
二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全力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一窗受理”,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推动“3550”向“2440”转进(即全面推行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4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40个工作日内完成)。优化执法监管环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通过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等措施,让企业专注于“跑市场”,为企业创造规范的法治营商环境。设立市政务服务自助超市,处理高频民生事项,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五年来,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6260户,全市在业市场主体135678户,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行政政务服务事项12397件,为企业和群众缩减申报材料32项,审批提速率达83%,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审查体系,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健全规范性文件监管和清理长效机制,提升合法性审查实效。机构改革后及时确认27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严格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的“三统一”制度。五年来,共制定市政府规范性文件17件,向镇江市人民政府及丹阳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率为100%。不断深化法律顾问工作,全市聘用政府法律顾问88人,实现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对重大决策实施目录化管理,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过程记录和材料归档制度,确保全程留痕、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严格行政协议合法性审查制度,切实保证重大行政协议的合法规范。
四是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围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有关要求,认真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对在执法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以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的形式督促其整改到位。提升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实效,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外部力量,对全市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案卷进行全面评查。认真做好基层三整合改革赋权事项的梳理、审核,出台《丹阳市基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规定(试行)》,各执法单位加快信息化执法办案系统和平台软件建设,以执法信息化促进执法规范化。加强执法资格证件管理和人员培训,完善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严把执法资格准入标准,有效提升全市行政执法规范化、文明化水平。
五是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政府重大事件信息发布制度,严格执行工作报告和接受询问质询、规范性文件报备制度。扎实开展行政复议工作,积极发挥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集体讨论、专家论证和征求意见制度,将案件审理结果在网站进行公开,接受公众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司法监督,认真落实《丹阳市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规则》的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从2016年的85%提升到2020年的100%,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按时办复率和规范性文件报备率达100%。
六是深入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浓厚氛围。紧紧围绕“七五”普法规划,积极创新普法工作载体和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做好司法普法工作。五年来,“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全市普法阵地有新拓展,法治宣传产品日益丰富,干群的法治意识普遍提高。全市共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2个,创建率达到51.7%。实施法治文化带建设引领工程,我市大运河法治文化阵地“四个一”工程入选江苏省十大“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建立大调解联动机制,优化全市调解工作机制和网络,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成效不断提升。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44099件,调解成功43865件,调解成功率达99.5%。2020年,丹阳市司法局被司法部中华人民调解委员会表彰为全国组织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存在的问题
五年来,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法治政府建设进程蹄疾步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法治政府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性的任务,人民群众对一个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的期待和渴望与现实还有很多的差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工作中仍不同程度存在。
一是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升。一些部门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部分行政执法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比较淡薄,常表现出个人意志大于法治精神,在安排具体工作、协调问题、处理纠纷时,常靠主观、靠经验作决断,没有完全树立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观念。执法队伍专业性人才缺乏、力量不足,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员配备与实际工作不匹配,一些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新形势下的执法工作要求不相符。行政执法培训的长期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还远远不够,培训的形式和效果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是行政执法行为有待规范。少数部门的行政执法存在降格处理、以罚代刑的情况,有的甚至把执法工作当作创收的手段。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程序违法时有发生。五年中,市政府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252件,案件主要涉及信息公开、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要求履行法定职责等方面,其中被确认违法的就有31件,在这些涉及政府部门违法的案件中由于程序上错误引发的占大多数。部分行政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严格、细化、准确的执行标准。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协同联动执法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行政执法效能有待提高。人民群众反映部分行政执法机关“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情况仍然存在,办事效率虽有明显改变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少数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日常监管中,许多行政职能部门习惯于通过运动式、集中整顿式执法达到管理目的,工作一阵风,缺乏系统性、长久性。综合执法改革虽有成效,但还需深入探索,“专业化、信息化、协同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夯实。法治机构建设还不完善,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三、几点建议
1.要突出学法用法,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建立职能部门与基层政府协作共商、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履职能力,恪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等依法行政基本要求。紧紧抓住“关键少数”,落实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法、领导干部学法、岗位任前法律法规考试等制度,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轮训工作,健全完善法治能力考核考试制度。进一步提高法治政府考核分值权重,发挥好考核评价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健全法治督查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积极落实检察建议,系统谋划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保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立“新法”与改“旧法”并重,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协调制度,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制度。严格执行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备案的规定,加强备案审查规章,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纠,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办法,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过程记录和材料归档制度,强化重大行政决策制约监督。切实做好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按照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要求,认真做好改革相关配套工作,充分实现行政复议对行政行为的引导、规范作用,推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行政决策水平不断提高。
3.要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持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深入推进、优化以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执法公示等“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立体监督,对社会反映突出的重点行政执法领域、行政执法行为进行专项检查。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树立实体与程序并重的意识,严格遵守执法活动所规定的步骤与方法,严守法定时限、界限。要进一步加快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探索执法信息化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执法信息系统,推进部门间信息交换共享,构建协同联动执法机制,不断提升全市执法工作效能和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强自由裁量权使用的审核,强化执法标准的一致性。严格落实“两法衔接”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互补优势和资源共享,整合执法资源,强化法律监督,实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4.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及时谋划好“八五”普法工作,要依照《江苏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责评议实施办法》和《丹阳市“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考核等级评定办法》,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努力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活动,提高普法精准度,使法治教育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及时总结活动经验,提高宣传的实际效果。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推进“法治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法治法治文化阵地巩固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以案释法”活动,健全普治融合推进机制,扩大法治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继续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精心抓好“村(社区)法律明白人”等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5.要完善多元化调解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法治化水平。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构建以司法行政为主导的非诉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对接,规范有序推进“三调联动”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道路交通、医患矛盾、物业纠纷、劳动争议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最大限度发挥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加强镇(区、街道)司法所队伍、专兼职调解员、综治信访工作人员、村(社区)组织带头人等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做实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将人民调解纳入网格化管理,努力将问题发现在苗头、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推进人民调解专家库建设,推动人民调解队伍向专职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制度,重点抓好岗前和业务培训。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矛盾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助救济工作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镇江人大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关于“全面加强多元化调解工作,将矛盾
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委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变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矛盾纠纷处于高发时期,且呈现出纠纷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类型多样化等特点。同时,由于纠纷类型及发生原因不同,化解纠纷的方法也有区别。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需求,适应纠纷的多元属性,必须转变纠纷解决理念,打破司法诉讼包打天下的局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形成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体系,这对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将会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围绕健全完善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以人民调解工作委基础,以规范化软硬件建设为抓手,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重心,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方法,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今年1-9月份,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7549件,调解成功7451件,调解成功率达98.7%。主要有四方面成效:一是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组织体系,实现了调解组织的全覆盖。全市现有各类调解组织315个,其中市镇村三级调委会215个,专业性调委会17个,企业调委会44个,老兵调解工作室、社区家事调解工作室等各类调解工作室41个。二是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进一步确立了由政府负总责、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和调解机构为主体的调解工作体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实现各类调解主体的有效互动。“访调对接”“公调对接”“诉调对接”和“检调对接”机制不断完善,《调解1线》栏目取得了很好的媒体效应和社会效果。三是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化解。发挥基层村(社区)组织网络作用,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做到日常排查和重要敏感时期排查相结合,加大对疫情防控、涉企纠纷等案件排查调处,加强重点人群、敏感领域矛盾化解,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专兼职调解员队伍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镇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意见落实情况列入对镇(区、街道)法治建设工作年度考核。开展人民调解员评定管理工作,以年度为单位对全市专兼职调解员实施等级评定,发放等级证书。加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常态化组织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提高市镇村三级调解员业务能力和水平。
从调研情况来看,今年以来越级上访数量较往年相比明显减少,各类信访数量较去年同比均有所下降,由于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去年人民法院案件受理被积压,导致今年案件受理数量有所上升。全市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在总体上取得较大的成效,但工作开展不平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调解的矛盾纠纷诱因复杂、类型多,一些矛盾纠纷难度大,反复性强,矛盾纠纷主体呈多元化;各相关部门矛盾纠纷化解合力需进一步加强,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部门、镇区对人民调解工作思想上认识不足,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镇(区、街道)调委会较为薄弱,专职调解员配备不足,调解员年龄结构老化,基层调解工作队伍的总体素质亟需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逐步加以解决。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重大意义,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以及各部门职能作用、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完善人民调解机制,拓宽工作领域,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确保“一般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矛盾纠纷不上交、不上行”。
(二)进一步强化工作联动,增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合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控制、化解工作。更加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专业性、行业性调解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司法确认与人民调解相结合的路径,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大调解的工作格局。明确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牵头部门,组建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指导办公室,成员单位由政法各部门、矛盾纠纷多发行业和领域的相关主管部门组成,下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指导意见,有序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加强镇(区、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切实解决基层调委会力量薄弱问题。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良性运行,在建设完善市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社区设立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大力培育“个人调解工作室”,深入开展“三官一律”进网格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三)进一步健全多方协作机制,推进非诉讼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开展“无诉讼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源头联防,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完善与法院、重点行政调解、行政裁决、仲裁等衔接融通机制,保障非诉讼服务工作规范运行。加强检调对接、公调对接和诉调对接调解工作室的指导,保持工作中的沟通联系。依托具体纠纷处理以外的途径,通过联席会议、专项活动、座谈会、典型纠纷讨论、业务培训等形式,与相关调解组织建立对接关系,与时俱进加强与相关调解组织的工作对接,确保非诉调解业务指导机制畅通运行。
(四)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人民调解队伍。加强镇(区、街道)司法所队伍、专兼职调解员队伍建设,要根据中央、省级《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做好人民调解员聘任工作,充实市镇村三级专职人民调解员力量。吸纳更多优秀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和经验丰富、热爱调解工作的优秀退休政法工作者、人民陪审员、社区志愿者加入调解员队伍,逐步解决调解队伍配备不足、调解员年龄老化问题,推动人民调解队伍向专职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定期安排法律法规学习、案件交流研讨、旁听法院庭审、调解现场观摩等,不断提高调解员准确运用法律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技巧。加强调解保障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调解员“个案补贴”自然增长机制,创建“调解工作品牌”,实行“调解员等级”与“个案补贴”挂钩,提高调解员工作积极性,留住调解工作人才。积极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拓宽和优化社会运用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渠道,为人民调解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民生提供支撑。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关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绩效
询问听证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以下简称“维修资金”)是购房业主交存的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的资金,属于业主住宅的保障性“养老”公共资金。对该专项资金的交存、使用、管理和监管,特别是资金的安全、保值增值,关系到全市居民业主的切身利益,更体现政府以人民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
为维护维修资金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提升维修资金规范化管理水平,促使维修资金申请使用程序规范、方便快捷、公开透明、质量保证、业主满意,资金管理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保值增值、规范有效。市人大财经委对我市维修资金2018年至2020年交存、使用、管理和监督情况开展了绩效评价工作,并通过聘请第三方审计评价,赴住建局、财政局、物管办、云阳和曲阿两个街道的部分社区、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座谈交流、实地察看调研,举行了维修资金人大专题询问听证会,全面客观评价我市维修资金交存、使用、管理和监管中取得的成效,查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为进一步管好用好维修资金,不断提升维修资金使用绩效,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维修资金基本概况
(一)代管部门职责及成效
按照省市相关法规要求,市住建局物管办负责全市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并会同市财政局负责维修资金的收集使用监管相关工作;市财政局负责维修资金的监管,并对维修资金财务收支活动和会计核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近几年来,市住建局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下属物管办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困难,会同财政局相关科室对维修资金交存、使用、管理和监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受政府委托起草了一系列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和制度;维修资金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资金使用流程不断优化,维修资金使用安全和绩效、规范化管理和监管水平逐年提升,为我市住宅“养老”民生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三年交存和使用情况
2018年至2020年共归集维修资金38321.60万元,其中:归集首次维修资金34572.86万元,电梯消防专项资金3748.74万元,涉及业主53000多户,建筑面积约429.98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末累计归集维修资金99041.43万元。2018年至2020年维修资金使用申请751件,涉及受益业主约38000户,共使用维修资金2627.71万元(其中:2018年1175.84万元、2019年927.87万元、2018年524万元)。截至2020年末累计使用维修资金3703.99万元(其中:2018年前累计使用仅1076.28万元)。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1  2018年至2020年丹阳市维修资金交存汇总表(万元)
项目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3年合计 2020年12月31日
发生额 发生额 发生额 发生额 期末余额
首次住宅交存 13438.68 9257.78 11876.40 34572.86 95292.69
电梯、消防交存 1294.78 2453.96 3748.74 3748.74
合计 13438.68 10552.56 14330.36 38321.60 99041.43
 
(三)资金存放和增值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市维修资金财务帐面反映银行存款总额100656.86万元,其中:定期存款35050万元(全为三年期),活期存款65606.86万元。三年利息收入合计2085.05万元,年均收益率仅0.85%,剔除手续费支出0.27万元,利息净收入2084.78万元,累计利息净收入5140.16万元。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2  2018年至2020年丹阳市维修资金收益情况汇总表
维修资金利息收益率 年份 货币资金平均余额(万元) 利息收入(万元) 手续费支出(万元) 年收益率
2018 69360.67 696.63 / 1.00%
2019 81101.34 343.61 0.17 0.42%
2020 93507.40 1044.81 0.10 1.12%
三年平均/合计 81766.73 2085.06 0.27 0.85%
 
二、我市维修资金交存、使用、管理和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调研情况、第三方中介审计及听证会代表询问所反映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梳理归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滞留拖欠,应交未交
1.2005年前由开发企业代收的维修资金,绝大部分至今仍滞留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至今无部门过问,现住宅及公共设施维修只能由业主或社区、街道及市财政买单。
2.2020年前开发企业在办理售房审批时存在未销售的、自用的、公用的房产等未能足额预缴维修资金问题。
3.物业公司收取的汽车位租赁、商业广告、场地租赁等公共部位收益,既未按规定单独设帐核算,也未能按规定设立维修资金统筹分帐,将收益部分纳入住宅专项维修统筹分帐,统筹用于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部位、公共设施的维修。
4.政府尚未对首期维修资金使用余额不足30%的业主出台续交政策。
(二)申报使用,程序繁琐
1.维修项目申报时间长、审批程序繁琐。据调研,一个维修项目业主从项目申报→现场勘察确认→公示→物管办初审→编制预算→招标→实施维修→决算审计→竣工验收和公示→申请财政拨款到最后财政拨款有十几个环节,时间少则3至6个月,多则一年,有的甚至更长。涉及业主、物业公司、施工单位反映强烈、意见最大。
2.申请维修项目征求三分之二业主书面签字确认规定耗时耗力。因业主不懂政策或思想观念问题,给业主维修鉴字确认带来了很大困难,是维修资金使用最大的障碍问题。
3.财政审批拨款时间较长。据了解,一般维修工程都由施工单位先垫资维修,工程竣工验收后,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财政至少两个月才能拨付工程款,施工单位有苦难言。
(三)地方政策,不够完善
1.地方配套政策滞后。原各级文件对住宅维修申请使用都规定了三分之二表决要求,而从2015年开始住建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发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在老旧小区和电梯更新改造中支持作用的通知》规定,明确资金使用时可以通过业主委员会或业主代表行使委托表决,也可以通过集合表决授权业主委员会或物业企业集中使用,同时还提出了默认表决和异议表决的表决方式。由于地方还未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造成业主维修资金使用签字确认的不便和物管办审核依据的不统一。
2.我市出台的商品房首期维修资金缴纳标准政策还不科学、合理。上级文件规定维修资金首期缴纳的标准应“按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到8%;电梯、消防等设施更新改造专项维修资金按交付使用前建筑安装总费用的1%。同时要求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情况,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事实上,建筑安装成本逐年提高,而我市2019年出台的电梯和非电梯住房维修资金征收新标准还低于2010年出台的老标准,新标准的测算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我市住宅长期“养老”需求,存在异议、值得认证和探讨。
(四)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1.对部分开发企业和住宅小区应归集而未归集的维修资金至今底数不清,且无解决遗留问题的办法;首期交存的维修资金使用后余额不足30%的业主台帐不清等。
2.财务管理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在相关的交存与支出数据长期存在差异,至今未能进行清查并找出差异原因,严重不符合财务制度和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3.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虽经升级改造,但软件开发还较落后,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缺乏有效衔接,相关功能模块还不能满足对数据查询的需求。
4.核算还不够规范。业务管理系统未能按照维修资金财务管理的规定要求计提利息,并进行分户结算和分配利息。
5.维修资金信息一直未能公开。各级出台的维修资金管理办法都对维修资金信息公开主体、公开内容、业主查询都做了明确规定,但相关部门一直未能按规定定期主动向业主公开维修资金结存情况,业主也无法在信息系统上查询到本人分户账维修资金准确结存情况。
6.未建立健全维修资金绩效目标体系。工作中把工作计划当作绩效目标,把工作总结当时绩效评价,不利于维修资金的监管要求。
7.依法接受审计监督不到位。根据《江苏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代管部门物管办3年内委托政府专项审计不得少于一次,并公布审计结果,而物管办成立以来仅被动接受政府审计部门审计两次,至今已超过三年以上未审计,依法主动接受审计监督不到位。
8.据调研反映,社区、物业公司和业主普遍反映维修资金政策宣传普遍普及不到位,宣传形式单一、宣传效果不佳,据审计中介发放的调查表业主政策知晓率仅为24%,绝大多数业主对资金使用程序和规定、资金、保值增值、业主权益等政策一无所知。
(五)业主权益,维护不力
1.交存业主维权难。长期滞留在开发企业的维修资金政府未能及时清缴,虽然南桥花园小区业主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胜诉,但由于难以从开发企业获得有效证据,仅靠业主自身维权相当困难。
2.维修成本把控难。据调研,施工单位的确定虽然规定需在物管办施工单位目录库中选择,可一般都有小区物业公司主办操作,公平竞争难以保障,致使维修项目定量定价、材料等维修成本难以把控。
3.施工质量保证难。一是施工监理大多流于形式;二是虽然建立了物管办、物业公司、社区和业主四方参与联合监督施工和竣工验收机制,可是监督形式大于实质,材料品质、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维修资金使用绩效令人担忧。
4.未建立质保金机制。一直以来,维修项目结束后物管办将工程款全部支付给施工企业,未按规定扣留不高于工程款5%的质保金,后续质保期内若出现质量问题无法维权。
5.维修责任转嫁。一是由于部分小区验收交付把关不严,保质期内开发企业将部分存在质量问题的住房和公共部位设施设备交付给物业公司,最后由业主来承担维修责任。二是部分开发企业质保期内需维修的事项,拖延至5年质保期后由业主维修;如遇物业公司是开发商下属企业,更方便将原应由开发商承担的维修费用转由业主维修资金来承担。三是部分应由开发企业投资建设的小区公共部位设施设备,以及部分应由物业公司物业费来承担维修更新改造的事项,也出现转嫁业主申请动用维修资金来投资建设或维修改造(如小区内的监控设施)。
(六)增值不足,管理错位
1.维修资金保值增值令人担忧,增值收益未能实现最大化。截至2020年底,维修资金账面银行存款总额10.07亿元,其中定期3.51亿元,活期存款6.56亿元,三年年均利息收入仅686.02万元,平均收益率仅0.85%,远低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最不应该的我市有6个多亿维修资金活期存款未能按规定购买国债、招标定期存款来进行保值增值。针对资金规模,经保守测算维修资金每年利息收益应在3000万元左右,收益流失十分痛心,严重侵犯了业主利益。
2.维修资金不同于财政资金,相关条例、办法规定维修资金由财政监管的目的是确保维修资金使用规范、安全、保值增值。而在实际管理中,将该项资金当作财政资金来存放管理,还要求该资金存放银行最长期限1年,致使该资金收益大量流失,监管工作错位。
3.代管部门违反省、市维修资金存放办法和中标银行专户管理规定,存在依据市政府会议纪要将部分维修资金存于未中标银行。
(七)遗留问题,未能消除
1.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大多未缴纳维修资金。近几年政府在老旧小区改造和维修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改造后至今未能及时出台推动老旧小区业主主动缴纳维修资金地方政策,维修责任长期由政府承担,不仅给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还造成社会不公平。
2.政府安置房维修资金使用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据了解,云阳、曲阿街道拆迁安置房在近几年条件成熟时,才办理了产权证,并缴纳了维修资金,这些安置房早已过了质保期,补交之时就是动用之时,街道和物管办在住宅质保期认定上存在很大矛盾,致使维修资金不能使用,最终受害的是广大安置房业主。
(八)主管部门,人才缺乏
据调研,市物管办资金科仅3名工作人员,要负责全市维修资金的收集和使用工作,业务量大、专业性强、专业人才缺乏,而社区、业主委员会、业主又不懂业务,各级文件又要求这些单位和业主全程参与维修项目监督工作,这一程序等同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监督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维修资金的政策宣传
多措并举加大维修资金政策宣传力度,让政策进社区、进小区,切实提升广大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干部的政策知晓率,为管好用好维修资金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加大维修资金清缴工作力度
市政府及住建、财政部门应切实担负起职责,强化举措,加大对历史原因遗留在开发企业、物业公司收取的公共部位70%收益部分等维修资金的清查摸底和追缴工作,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最大化实现维修资金增值收益
市政府及住建、财政部门要根据上级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保障资金安全和确保维修需求的情况下,强化专户管理,积极探索维修资金增值措施,合理配置存量资金存款结构和期限,最大限度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
(四)不断完善优化维修资金政策
一是市政府要根据上级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市建安总费用成本的实际,合理适时调整维修资金交存标准,满足我市住宅长期“养老”需求。二是对业主首期缴纳维修资金使用余额不足30%的单元,要尽快出台续筹制度,解决业主因维修资金余额不足带来无法维修的问题。三是创新出台老旧小区维修资金补缴政策,引导老旧小区业主主动补缴维修资金,充分发挥维修资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作用。四是建立健全维修项目结算质保金机制,确保业主维权有抓手。
(五)提升维修资金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物管办机构建设,从经费、编制和专业人才上予以保障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大信息化投入建设力度,依托信息化手段在网上高效办理各项手续,优化和简化资金审批使用流程,提高维修资金的申报审批效率;创新网上委托、集合表决等表决机制,实现维修资金实时动态管理和查询,真正让“数据多上路、群众少跑路”。三是强化对物业服务企业办理备案手段材料的审核把关,防止因交结材料不全而存在侵犯业主权益潜在风险。四是规范财务核算和管理,做到财务数据与业务信息数据相一致、利息收入及时分配到业主分账上。并提高维修资金的资金拨付效率,建立健全维修资金绩效目标体系,强化对工程造价、质量的实质性监控,提高维修资金使用绩效。定期接受审计监督和向社会公开维修资金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丹阳市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关于我市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农村公路是服务“三农”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工作,多次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特别是要切实解决好“四好农村路”工作中管护短板问题,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为此,市人大财经工委选择2017年至2019年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不包括农村公路大中修资金)开展绩效评价,通过聘请第三方审计评价,赴交运局、财政局、镇(区)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客观评价我市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和养护工作绩效情况,总结取得的成效,查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为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我市农村公路管理水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农村公路养护基本概况
(一)农村公路里程及技术等级情况。截止2019年末,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2099.82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01.618公里占9.6%,二级公路327.109公里占15.58%,三级公路281.268公里占13.39%,四级公路1289.83公里占61.43%。调研认为我市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总体较低。县道为一、二、三级公路共407.493公里,占总里程的19.4%,一级公路也仅167.36公里,占总里程的8%;乡村道1692.332公里,占总里程的80.6%,农村公路主要是三、四级共1462.17公里,占总里程的74.8%,乡村公路一级公路更低仅34.257公里,县道技术等级远远高于乡村道技术等级。
(二)农村公路路面等级情况。截止2019年末,全市农村公路沥青路面440.489公里,占总里程的20.98%。水泥路面1648.892公里,占总里程的78.52%,简易路面10.44公里,占总里程的0.5%。调研认为我市农村公路路面等级总体较低,主要为水泥路面,县道中沥青路面319.85公里,也仅占沥青路面总里程的78.49%,乡村道路水泥路面1561.245公里,占总里程的74.35%,县道路面等级远远高于乡村道路面等级。
(三)农村公路桥梁情况。截止2019年末,全市农村公路共有桥梁326座计1985.69米,其中:大桥101座计11014.41米,中桥163座计7312.42米,小桥63座计1555.86米。农村公路中中小桥226座占总桥量的69.33%、长度9268.28米占总长度46.69%,对照上级要求,我市农村公路桥梁总体技术等级较低。
(四)农村公路养护投入情况。2017年至2019年省市共投入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4520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070万元(每年省拨690万元),市本级安排资金2450万元。期间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支出4954.17万元(不包括曲阿街道),其中:县道支出3964.40万元占80.02%,乡村道支出989.77万元占19.82%。总支出大于总收入部分434.17万元系镇(街道)财政帐面反映数,实际上镇(街道)帐务处理未能反映的农路养护支出更大,据抽查的7个镇养护支出就达3629.63万元。从养护支出看大部分用于保洁,少部分用于修补、设计审计等服务费、绿化修剪、科技、宣传、资料及补偿费。
 二、我市农村公路养护取得的成效
(一)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出台了养护职责、财务管理、巡查、评定、招投标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二是依据《丹阳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意见》,成立了丹阳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农护办)负责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实施了“县道县管,乡村道镇管”的养护模式,每年由分管副市长与各镇(街道)签订农村公路养护目标责任状,并将镇(街道)养护工作纳入市政府“五位一体”考核,为适应农村公路养护新形势新要求,2021年市政府将对2008年出台的《丹阳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养护实施意见》进行修订完善。2018年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县道公路管养及公路绿化养护事权的实施意见》。三是进一步理顺了县道公路管养事权和责任主体,2019年通过“六项行动”绿化提升工程极大提升了县道绿化景观环境。
(二)“四好农村路”创建卓有成效。201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18年被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农村农业农村部联合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19年8月,“我家门口那条路”江苏展示周活动走进丹阳,中央、省、市三十余家媒体记者团实地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完美展现了“镜彩农路、丹凤朝阳”农路品牌,扩大了丹阳因路而兴的社会影响力。
(三)科学管养力保安全畅道。全市农村公路及桥梁列养率达100%,县道好路率达100%,乡村道好路率达87.5%。三年来,市镇两级养护部门共完成沥青表面处理5.94万平方米、沥青砼修补0.12万立方米、水泥路面灌缝3.41万米、沥青路面灌缝294.65万米,水泥稳定碎石填筑1806立方米、水泥板块浇筑261.31立方米、开挖土方0.53万立方米、绿化修剪220.96万平方米;并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于公路和桥梁涵洞养护工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着力提升养护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力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四)建好农路助推乡村振兴。我市立足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倾力打造了“镜彩农路、丹凤朝阳”农村公路品牌,先后建设了新司线,丹皇线,丁新线、丁延线、生态大道、访上线等一批美丽乡村道路,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物流、特色小镇等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成为农民奔小康的致富路和“风景线”。
三、我市农村公路养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路顶层规划建设还不到位。一是我市农路规划不够优化、建设滞后、瓶颈路和断头路多、桥梁少而小,致使部分农路超负荷运行,缩短了农路使用寿命。二是农路的建设总体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低,建设质量也不高,客观上加速了农路破损,加大了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量和养护成本。
(二)农路养护财政投入还不足。一是随着农路的建设养护工作量逐年增加,补助标准还是十年前的标准。近两年市级财政虽然增加了200万元预算拨算,但与现行物价、农路里程很不匹配。二是从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情况看,主要用于保洁人员的工资,而小维修资金严重不足,大中修财政专项维修资金也很有限,农路养护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三)农路安全隐患亟待治理。一是农路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平整度差、破损、裂缝、拥包等病害现象,乡村道尤为突出。如丹西公路、齐梁路和部分镇村路等。二是安全隐患多。存在占道停车、在道路上打谷晒粮、部分路桥和河边未装护栏或护栏损坏未及时更换、部分道路未喷涂标线等安全问题。三是农村桥梁存在安全隐患。现仍在使用中的部分桥梁安全隐患突出;新桥建设立项审批手续繁杂影响建设进度;镇村部分农桥管护责职不明,有的基本失管。四是有关部门地下管网铺设后存在回补不及时且质量差等“病害”。
(四)管护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一是管护人员严重不足,市农护办负责全市农村公路管养日常事务,仅有管理人员7人,而镇(街道)管护人员少且都身兼数职,流动性大;面对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管护任务,现有的管护人员已无法胜任逐年增长的农路养护需求。二是乡镇、村养护人员多为非专业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三是镇(街道)之间农路管护水平参差不齐。
(五)养护工作模式有待创新。据调研,我市县道和延陵镇的乡村道路通过招标方式委托专业养护团队开展日常养护,而其他镇(街道)的乡村道路由本(镇街)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根据养护计划和巡查情况,委托施工单位进行养护管理,养护的质量和效果与专业养护团队存在差距,养护模式有待规范和创新。
(六)绩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一是未建立明确可操作的绩效管理考核目标体系。虽然农护办结合年度资金下达年度工作计划任务,但没有编制项目资金年度绩效目标,未能细化具体可计量考核指标。二是未能对年初工作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总结,致使考核总结成为摆设。
(七)管养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我市农路管护智能化信息化平台系统还没有建设,缺乏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管理手段,未能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多部门联动来对农村公路建设全过程管理、巡查和养护情况实时监测、管养流程化管理、绩效考核自动化评估能力,致使我市农路(桥梁)存在“病害”和安全隐患也不能及时掌握,巡查和管养作业情况监管也不能到位,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
(八)养护体制改革推进缓慢。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分别出台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也联合下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贯彻落实《意见》要求,把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公路工作的重点,有序推进改革到位,并规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及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支出纳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据了解全省县(区)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已基本到位,而我市改革推进尚未提到议事日程,机构经费运行尚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与周边县市(区)形成了较大差距。
(九)农路养护社会满意度不高。通过对路面平整度、保洁、安全性灾害危应急处理等十个方面开展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表明,我市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总体满意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乡村道道路建设质量差、坑洼不平、修补养护不及时;断头路多、道路太窄;保洁和绿化修剪不到位;危险路段安全标识和减速装置安装不到位;部分地区道路密度低影响市民出行;治理超载不力,道路破损严重;农路黑色化程度低等等。
四、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提档升级农村公路。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和要素保障,科学编制好我市“十四五”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为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二)落实责任,健全农路管理养护体系。一是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进度,注入新的动力,切实解决好养护机构的运行和人员工资保障问题。二是把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工作统筹谋划,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责任制,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建立“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管理体系。三是加大管理养护履职能力建设,加大管理和养护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和人才引进,努力做到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人员专职化。四是发挥好镇村两级作用,建立健全镇(街道)村两级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机制,形成市、镇、村三级农村公路养护协调联动机制网络,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公益岗位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就业机会。
(三)加大投入,建立管养两级财政保障机制。我市现有的农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为保障农村公路养护到位,政府应建立健全与里程、养护成本变化等因素相关联的动态养护财政资金保障机制。明确市、镇(街道)财政保障基数和增长比例。
(四)创新举措,促进农路建管养协调发展。一是乡村要振兴,美丽农村路需先行,要切实提升城乡路域环境,将交通之美融入村容整体环境美当中。二是坚持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物流等多元融合,不断拓展农村公路服务功能,为市民休闲、健身等提升场所,为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养护要突出专业性。虽然我市县乡农村公路养护全部通过市场化来运作,但有11个镇(街道)是委托施工单位进行养护管理,既没有招标,也缺乏专业化、机械化养护能力,建议政府将全市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纳入招投标合法程序,让专业的养护团队来开展日常养护。四是依托现有智慧城管信息平台,打造城乡农村公路一体化智慧管理信息化平台,以现有的我市农村公路数据为依托,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打造农村公路智慧管理化信息化平台,不断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效能和养护水平,为管理决策提供精准预测、分析研判等有效依据。
(五)强化宣传,提升市民爱路护路意识。政府要加大爱路护路的宣传引导,将市民爱路护路要求纳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党员志愿者路、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中,提升市民爱路护路意识,激发市民爱路护路热情,进而促进我市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六)以人为本,及时落实整改存在问题。虽然养护部门反映出的我市农路列养率达100%,好路率在87.5%以上,但真实列养、好路情况从调研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可以看出还不尽人意,因而,政府及养护部门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绩效评价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举措加以整改和完善,不断提升市民出行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于开展乡镇环境报告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
 
环保责任如何在乡镇得到有效落实,是一直以来亟待破解的难题。以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聚焦突出环境问题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为契机,丹阳人大于2020年指导部分乡镇人大试行了生态环境报告工作,为镇人大依法开展监督工作,推动镇政府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作抓手。深入实施镇环境报告工作,既是“两山”理论在丹阳的生动实践,也是积极回应群众生态诉求的客观需要。本文旨在结合实践,对该市乡镇人大开展生态环境报告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总结和思考。
一、镇环境报告工作的实践
在乡镇建立环境报告制度,是我省推动人大依法监督责任,由县级人大向乡镇人大传递与下沉,压实乡镇主动承担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的一项创新举措。其主要内容是,乡镇人大参照市、县人大的做法,听取同级政府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实施依据为省人大常委会相关决议,目标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生环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基层生态环境治理新局面。自2020年4月起,丹阳人大在学习借鉴浙江萧山、江苏宜兴两地做法的基础上,指导导墅、陵口、吕城三个镇,率先试行镇环境报告工作;11月,镇江市人大在丹阳召开了“全市镇(街道)人大听取政府年度环境报告推进会”,总结并推广该市人大的做法,提出各辖市区人大要在2021年全面试水镇环境报告工作,丹阳人大则要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实现市域乡镇全覆盖。从前期的试点情况看,这项工作在该市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试点前重谋划。按照“会前调研到位、会上审议到位、会后落实到位”的工作原则,该市人大会同参与试点的导墅、陵口、吕城三个镇,讨论并商定以召开镇年中人代会或镇人大主席团会议为载体,加入生态环境监督议题,灵活采用“看、听、问、评、督”等多种方式,即通过组织镇人大代表视察环境保护工作,听取镇政府年度环境工作报告,围绕环保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实施专项工作满意度测评,全面检验镇政府上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最终形成镇人大审议意见书交镇政府办理,在加强督办中完成闭环监督。
二是试点中重实效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该市人大高度重视加强市镇两级人大工作联动,密切关注试点镇工作推进情况,围绕“监督什么”“怎么监督”,逐步规范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流程。一是明确报告主体主题。强调要由镇长在镇年中人代会或镇人大主席团会议上作环境工作报告,专题报告要突出年度生态环境整治重点任务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讲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直截了当、讲举措务求实效,确保代表能“听得懂”。二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强调引导代表积极履职尽责,发动代表深入一线开展视察调研活动,摸清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底数,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特别是群众反映较多的涉环信访,提高对政府环境工作报告的审议水平,做到问出“辣味”,评出“压力”。三是着力形成监督闭环。强调镇人大要突出问题导向,结合环保专项监督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以审议意见书的形式,推动镇政府高标准推进整改,助推政府环保目标任务按期实现,达成人大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三是试点后重规范。在开展镇环境报告工作试点基础上,该市人大于2020年10月研究制定了《关于镇人民代表大会听取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制度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了报告对象、主体、形式和内容要求,对开展视察、内容审查、点评发问、满意测评、跟踪问效五个环节明确要求,并协调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丹阳市镇(区、街道)生态环境报告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从人大和政府两个角度,全面促进镇环境报告工作规范实施。
二、镇环境报告工作的初步成效
通过实施镇环境报告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进一步压实了环保工作责任。开展镇环境报告工作,从人大角度看,目的是围绕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理直气壮”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又“充分理解”给予支持,助推工作提升,着力打通人大环境监督工作“最后一公里”,将生态环保责任链延伸至乡镇政府,使环保责任级级落实,环保压力层层传递,逐步推动形成政府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长效机制。这也从客观上促使基层政府更加主动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加积极地承担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尤其是政府主官直接面对代表监督,使人大代表可以将群众呼声直接送达关键责任人,有助于实现环保工作一管到底,助推解决乡镇一级环保工作责任落实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镇人大通过听取和审议生态环境报告,推动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吕城镇制定了问题清单,涉及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大运河水体污染治理、化工涂料企业转型升级、生活垃圾分类、打击非法倾倒工业固废五个方面。每类问题都拿出了整治方案,明确了整治目标,分解了序时进度,落实了责任部门。特别是针对大运河水质影响国考断面达标的问题,积极与市生环部门对接,协助完成现场调查和水质监测,协调开展沿河排查,配合水务集团对吕城南、北泵站进行扩容改造,配合水利局对永丰河水系开展整治,如期完成了断面水质治理目标。导墅镇则出台了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导墅。陵口镇也花大气力整治“散乱污”企业,对主导产业实施绿色升级改造,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人大工作活力。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搞活人大工作,必须先搞活代表工作。镇环境报告工作不仅拓宽了代表履职渠道,也为镇人大丰富了代表活动内容,特别是将全程监督理念贯穿始终,代表在“看、听、问、评、督”各个环节,均可以自主发表意见,充分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不但增强了代表的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也增强了依法主动履职意识。同时,代表来自群众,监督的过程也是双向反馈的过程,既下情上达,又上情下达,有利于增进党委、政府与群众的相互理解,广泛凝聚生态环境治理共识;而随着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增强群众参与环保的主动性,提升人大代表在群众中的形象,为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良好氛围。
三、镇环境报告工作的思考
通过探索实践,该市人大在镇环境报告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这项监督工作才刚刚起步,仍需进一步完善并加以改进,特别是城市建成区街道因为没有本级人大代表,街道议政会制度尚在推进中,在街道开展环境报告工作仍需认真研究。现就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更加有效地推动生态环境报告制度发挥出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几点思考如下:
一是继续提升思想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益于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与亲自践行,试点镇人大拟定的环境报告工作试点方案,得以在党政联席会议上顺利通过、达成共识,并组织调动全镇力量迅速实施。这说明,只有镇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让环境报告工作真正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也只有镇党委将环境报告工作纳入全局工作加以谋划,才能增强基层党委、人大、政府在重点工作上的合力 ,有效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二是坚持正确有效监督。镇环境报告工作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效果”;不是例行公事“走一遭”,而是以人大监督推动政府回应回答生态环境治理情况,推动政府进一步提升环保工作法治化、科学化水平。镇人大要高度重视抓好“两头”:一头是会前调研要制定翔实的调研方案,广泛发动代表深入群众,听民声、聚民智、汇民意,及时掌握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实际问题,为会中审议环境工作报告奠定基础;另一头则是强化跟踪问效,政府围绕环保主题上会报告后,人大要根据报告内容,对政府落实整改问题情况进行督查,重点关注政府落实人大审议意见书情况,对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是否制定详细的解决措施和任务清单,是否有具体的解决时间等等。要通过增强监督刚性,为政府落实环保责任上紧“发条”。
三是有序拓宽监督广度。目前我市镇环境报告工作已经实现镇的全覆盖,下一步要在街道实现突破。民主议政会议制度的建立初衷是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开创基层人大监督新途径,激活街道人大工委新活力,从而更加有效地监督街道办事处工作,使人大监督权更为有效地体现在街道层面,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因此,在街道开展环境报告工作,也可以借鉴镇年中人代会听取镇政府年度环境工作报告或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听取镇政府年度环境工作报告两种形式,在街道议政会召开会议期间或者街道人大工委召开工作会议时,听取街道办事处年度环境工作报告,从而为在全市实现乡镇一级生态环境报告制度全覆盖破题。
(镇江人大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做好实用性村庄规划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丹阳市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及
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 杨望操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村庄规划居于基础地位,对村庄建设兼具引领与约束作用。但囿于前几年国土空间治理过程中,村庄内部和周边的闲置建设用地均已划走,规划“留白”与实际建设中无地可用的矛盾较为突出,表现为村庄规划中可调整腾挪的建设用地量较小,对村庄整体发展思路制定及落实影响较大。特别是当前正在全力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涉及村庄撤并、宅基地规划审批和公共空间治理,更需要规划好村庄的各个空间,确保各板块的功能实现。为进一步彰显出美丽乡村的内涵品质之美、田园风光之美、生态绿色之美,本文试从抓好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出发,为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一些探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丹阳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持续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实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镇村布局更加优化。修编《丹阳市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按照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拆并类、其他一般类五类分类要求,完成了全市144个行政村的村庄初步分类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对全市2803个自然村进行初步分类。坚持试点先行,开发区马陵村在全市率先启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20年底,各镇(区、街道)依据实际建设需求,共完成33个行政村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并通过专家论证。2021年,拟继续推进18个行政村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美丽乡村蹄疾步稳。近年来,全市上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保护”等系列美丽宜居乡村试点创建工作,结合村庄规划体系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要求,进一步完善村庄建设规划,极大改善了试点村庄的环境面貌,完善了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民住房条件。截至2020年底,共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60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省级传统村落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面上创建村庄4个;省级三星级康居乡村23个,省级康居村庄1个;省级美丽乡村8个)。
三是村庄面貌加速提升。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立足各自然村工作基础与资源禀赋,秉持“干净、整洁、有序”的基本要求,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村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为广大农民群众在环境改善中,增添了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得到省政府办公厅真抓实干督查通报激励。此外,去年以来,全市以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为抓手,把解决占用公共资源私搭乱建、无序种植、乱堆乱放等问题列为重点,推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与宅基地改革、破败房整治、闲置资产资源盘活相结合,为进一步打造生态宜居美好家园激发了新动能。
    二、现状分析
尽管近年来,丹阳在农村面貌改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仍有一些差距。
从历史看,由于村庄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建设无序、空间秩序混乱等现象,村容村貌与建筑风貌已不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比较突出的是,丹阳许多八九十年代建设的农村住房,亦呈现出老旧、破败之势。且随着近年来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形成了一批“老年村”,传统意义上的村庄,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活气息。而农村资产资源闲置带来的,是村庄土地整体利用效率不高,推动村庄转型发展已刻不容缓。
从当前看,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愈发严重,自然村合并现象,在我国已较为普遍。丹阳虽然在前期,也通过一些项目拆迁,对部分自然村进行撤并优化或集中居住,但仍有很多自然村存在规模偏小、村庄空心化、建筑老化、建设规划滞后、人居环境有待提升等现象。“推动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呼唤自然村合并(即:小村并大村)。
从长远看,丹阳虽经多年努力,已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划体系。但村庄规划覆盖率低,缺乏总体控制和对各项建设的引导,且之前的全市域村庄建设规划,大都以单个村庄为全局,侧重空间布局安排及建筑形态设计等问题,套用城市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多,乡村土地利用、产业策划、区域要素统筹考虑相对不足,实用性不够强。因此,加快实现村庄发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几点建议
当前,腾挪出土地空间,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深入、持久。而统筹好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就要抓紧抓牢中央及省市关于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农村向哪里发展、农业往哪里集中、农民在哪里居住拿出依据,进一步发挥村庄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更加有的放矢。
一是突出重点,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新时代背景下,对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新要求,“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主要任务有五个方面,即:以“管制”和“留白”,引导用地布局;以一二三产联动,打造现代农业体系;以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推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围绕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盘活集体闲置资产;从发展需要和迫切诉求出发,制定近期项目库。因此,在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与实用性并重。一是要在符合政府管控要求的前提下,确保规划的各项安排要符合区域发展趋势,严格划清村集体的可为空间和不可为空间,并在尽量合规合理的前提下,满足村集体的发展需求,回应农民群众的发展诉求;二是在编制过程中,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坚持好“以需定项,应编尽编”的工作原则,不搞一哄而上的短期全覆盖,特别是暂不编制村庄规划的,要在市、镇国土空间规划中做好安排,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村庄建设管控要求,据此进行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确保乡村建设有规可依;四是要从便于村民使用的角度出发,采用村民看得懂、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和便于执行的简易成果,全面纳入村规民约中,增强村庄规划的实施刚性;五是要抓住村庄规划是为了解决农村两违、核发乡村建设许可等问题的初心,在编制过程中,统筹考虑其他部门已编规划和政策方案,在空间上要为各部门专项规划落地提供保障,在内容上要突出自然资源部门主管方向,对于其他规划已经确定,能有效管控的事项,可吸收或简化相关内容,真正体现“实用性”。
二是加强研究,审慎推进村落合并。自然村合并,并不是简单地数字加减,也不是单纯的集中居住。作为农村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涉及到农村生产生活的结构、空间布局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优化,也涉及到良俗庚续和情感归属等深层次问题。在实施中,要优先选择地域相近、资源互补、产业相融、人文相近、血缘相亲的自然村,以解决土地利用率不高、布局不合理、产业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空心化严重等问题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框架内,综合拟定自然村合并方案,并兼顾好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村庄长远发展需求。为此,要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零散自然村的工作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促进镇村土地集约利用;要积极引导农村农民住宅建设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可选择单个乡镇试点推进,择取50-70户的小型自然村探索前进,待取得成熟、稳妥的经验后,再根据全市自然村总数,每年审慎地确定适当的比例,逐步推进,并视情纳入工作考核,切实做到既不畸轻畸重、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又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相互统一。此外,毗邻城市的自然村,还可与城市建设一体化考虑实施。
三是多方联动,密切协同合力共为。村庄规划涉及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多个方面,要建立起资规、住建、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特别是自然资源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基础数据和资料提供工作,各镇(区、街道)也要充分保障编制经费,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此外,规划价值的发挥在于实施。要加强规划运行制度建设,在确立村庄规划为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完善形成各部门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与村庄规划相配套的法规政策体系,如土地利用控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政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自然环境保护政策、村庄建设分期保障政策、村民参与政策等,理顺、协调各行政主管部门在村庄发展中的职责,明确实施主体和实施责任,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政务管理平台,以“公共利益”为管控对象,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升乡村振兴工作的效率,使村庄规划真正“用”起来,推动、保障规划落地。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民呼我应办实事 携手共绘生态美
——丹阳市人大常委会“民呼我应”主题实践活动侧记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 杨望操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涵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丹阳人大积极响应镇江市人大“民呼我应”主题实践活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第一时间安排部署、第一时间贯彻落实,紧扣“听民声、察民情、问民需、办民事”,将全年工作全方位融入其中,广泛收集民情民意、聚力解决急难愁盼、尽心汇聚民智民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尽显人大担当。这其中,乡镇人大环境报告制度作为本届人大的一项亮点工作,更成为市镇人大密切联动,共同回应民生关切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生态环境是必需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亦是民心所向。将监督重点向生态环境领域聚焦,既是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核心理念的生动注解,更是寻常百姓不断升腾起幸福生活温度的希望所在。
一、回应群众关切 锁定监督重点
丹阳地处苏南板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全国百强县排位靠前。回望丹阳的经济发展历程,曾经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经济,既为丹阳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丰厚的物质基础,也在丹阳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没有当初的乡镇经济,就没有今天百强县的地位。但曾经的唯GDP论,却在面对新时代以绿色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时,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转而迫切得去解决因过去几十年发展而积累下来的诸多环境问题。一段时间以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壮士断腕也一度成为丹阳生态环境的代名词。问题需要解决,却并非一朝一夕,加速跑的路上更需要多样的“助推剂”。“开展乡镇环境报告工作,对压实乡镇环保责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系统推进环境改善,一定会发挥积极的监督推动作用,请各镇区高度重视,有序开展”,这既是市委黄书记对乡镇人大深入实施环境报告制度的殷切期望,也是全市各镇人大把脉问诊各自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扎实开展专项监督工作的行动宣言。
翻开吕城经济发展史,涂料化工行业的兴起是当地致富的源头,“一只缸两根棒”,尽管掘到了第一桶金,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低、小、散”涂料企业效益低下,不仅环境脏、乱,更是分散的污染源。环保风暴下,涂料化工行业作为曾经的镇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历经施压关停,在全镇的经济份额呈现断崖式下滑;倒逼转型之下,涂料化工行业未来出路在何方?带着吕城人的历史情结,也带着绕不过去的心头之问,镇人大在组织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时,特意组织代表视察了美尔鑫化工升级改造项目。当进入厂区,光靠着鼻子和耳朵,已根本分辨不出自己正置身于庞大的涂料化工厂时,参与视察的代表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啧啧称奇于厂区内无巨大的轰鸣声,也没有刺鼻的噪声和肆意横流的污水,更为之一振于眼前智能化的生产设备、环保化的生产工艺和硬核的迭代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废气与废水均得到安全有效的处置。在环保工作专项报告会上,镇政府的年度环境工作报告中也频频提到,“聚焦行业专项整治”“狠抓涂料化工企业治理短板”“保持绿色优势”,这份自信的背后,是吕城从兼顾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发,算大账、算长远账、算发展总账,一方面通过关停并转涂料化工产业,确保整改到位;另一方面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实现产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背后则是加大环保治理投入,巩固提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环保治污硬实力,统筹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艰辛付出与艰苦努力。与会代表则藉此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并在专项评议环节,对以美尔鑫为代表的化工转型升级项目,给予了满意等次的充分肯定。而这只是吕城镇人大整场环境监督工作的一片掠影。“我们身上肩负着为全镇人民守护好‘一方水土能够养育一方人’的生态环保重任,必须持之以恒抓好环境保护工作”,镇党委书记曹俊的发言,既铿锵有力,又振聋发聩,犹声声在耳。
而放眼全市,各镇人大也纷纷以饱满的热情介入到生态环境领域监督工作中:导墅镇人大聚焦曾经的化工污染地块的修复与整治;司徒镇人大聚焦眼镜企业在树脂镜片生产过程中粉屑与污泥处置,以及由此关联的司徒母亲河--新河水体污染整治;陵口镇聚焦皮鞋产业产生的一般工业固废处置问题以及在全市首创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项目的运行情况,等等……
可以说,一片片环保监督拼图和不同的监督着力点,最终汇聚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环境问题的磅礴力量,这亦闪烁着“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论断的无限光芒。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各镇人大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大为民办实事,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细处着手”的生动答卷,更践诺着以人大监督推动政府工作,促使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使命与担当。
二、强化顶层设计 凸显监督刚性
乡镇身处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是落实环保责任的最前沿阵地。去年,以打通人大环境监督工作“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市人大在指导部分镇人大开展环境报告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了《关于镇人民代表大会听取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的指导意见》,以制度形式进一步规范了报告对象、主体、形式和内容要求,对开展视察、内容审查、点评发问、满意度测评、跟踪问效五个环节明确要求,全面促进了乡镇环境报告工作规范实施。
当时间来到2021年,如何深入实施乡镇环境报告工作,进一步施放监督效能,增强监督刚性,成为持续赋予这项工作生命力亟需解决的命题。为此,市人大结合市委深改工作,将实现乡镇环境报告工作在市域乡镇全覆盖,作为承接市委深改委“稳步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主动加压推进这项工作。同时,主要领导也躬身亲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将深入推进乡镇环境报告工作,作为个人“一人一重点,领办解难题”的主要内容,将解决群众生态诉求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中之重。在市人大的强力推动下,各镇人大积极响应号召,纷纷主动上报工作计划,并按月申报工作进度。当年6月,全市乡镇人大环境报告工作观摩交流会,在皇塘镇人大顺利召开,各镇人大就如何规范开展环保专项监督工作相互交流学习,为年内三季度实现市域乡镇环境报告工作全覆盖,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明确工作要求、提高实施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街道议政会的稳步推进,乡镇环境报告工作还将进一步外延,更加走深入实。
“镇环境报告制度,是市人大创新履职,推动民主政治纵深推进的一个亮点”,在刚刚召开的市十四届党代会上,市委工作报告也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不仅为我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更为我们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提升辖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固牢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药残留检测力度,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集镇污水管网投资建设力度,提高生活污水收集能力”“妥善研究一般工业固废处置措施,坚决遏制并打击工业固废随意倾倒行为”……一份份审议意见发出的背后,凝聚着各镇人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瞄准监督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强化审议意见的监督实效,致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所作的不懈努力。
人大监督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全面做到与群众同心,推动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让寻常百姓感到真切的变化,才能让人大与群众之间的纽带更加紧密,不断赢得群众信任,获得群众支持。也只有通过正确有效的监督,推动政府切实提升工作水平,才能让监督更具效力与说服力,不断彰显出人大工作的活力与权威。
三、加强跟踪督办 紧盯监督实效
庙河,位于吕城镇集镇中心长约1.6公里的千年“母亲河”,但长期以来,因人为侵占,变成了“黑臭河”。“河床最宽处30多米,最窄处仅10多米,每遇洪水季节,因排水不畅,黑臭水都漫进河道两岸村民的家里……”忆及昔日庙河的种种过往,70多岁的河北村村民张杨生总是频频摇头。而同样的情景,也出现在吕城镇人大2020年环保工作专项报告会上。面对入夏以来,吕城大运河国考断面水质不稳,波动异常的情况,与会的镇代表频频发问,对入河水质给予了高度关注,纷纷要求镇政府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会后,根据代表的意见建议,镇人大主席团在研究解决方案时,及时推动镇政府拿出了2019至2020年必须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清单,而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便是“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与“大运河水体污染治理”。面对沿河百姓强烈的呼声与难解的心结,庙河作为大运河吕城段主要入河水体之一,整治工作迅速提上议事日程,被镇人大以闭会建议的方式予以强力推进。
2021年6月,当吕城镇人大开启新一次环保工作专项报告会的序幕时,代表视察的第一站就是庙河。但与彼时不同,现今的庙河焕然一新、生机盎然,映入眼帘的是1500米长的人行步道以及分外醒目的人行桥梁,既有60多米长的栈道其中镶嵌,更有亲水平台、休闲广场、“口袋”公园渐次点缀,一幅灵动秀美的生态画卷徐徐铺陈开来。“水韵古镇终于名副其实了”,迎着前来视察的代表,沿河的居民难掩喜悦之情,“这是吕城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啊!”“庙河的整治通过整合各类水利、水环境治理等资金项目,不仅进一步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同步提升了生产、生活、生态,也为生态振兴夯实了基础,更让庙河沿岸的吕城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幸福河湖建设所带来的显著变化”,再度面对镇代表的询问,镇水利站站长马芳洪言语中透露着底气与自信。以水环境专题询问为切入口,吕城镇人大在今年听取政府年度环境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将监督触角进一步延伸,决定自2021年起每年增设一个生态环境专题监督项目,而“推动大运河国控断面达标,助力水环境治理质量显著提升”成为首个破题对象……
应当看到,庙河的整治既是吕城镇人大在生态环境领域履职尽责一个剪影,更是其他各镇人大发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基层人大工作需要创新,乡镇环境报告制度的建立,丰富了我们的工作抓手,增强了镇人大的工作活力,夯实了载体建设”,镇人大主席李环凤对此深有感触。
镇环境报告工作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效果”;不是例行公事的“走一遭”,而是以人大监督推动政府回应回答环境治理现状,推动政府进一步提升环保工作法治化、科学化水平。“庙河的华丽转身,说明监督实效是人大工作的生命线,真正能够取信于民的是百言莫如一做”,这既是与会代表的心声,也为更好的开展环境监督工作积蓄着奋进前行的力量……
 
 
 
 
 
筑牢安全防线,防患于未“燃”
——关于“智慧消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随着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传统的消防管理及工作模式滞后并制约消防行业发展的弊端日益凸显,面对火灾防控“自动化”、执法工作“规范化”、灭火指挥“智能化”、队伍管理“精细化”的现代城市消防安全需求,一系列消防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以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为契机,各地逐渐提出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匹配的建设理念,即智慧消防。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或城市开始研究和实施智慧消防建设。智慧消防是一个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预警、精准指挥、优化反馈的模块动态化过程,即结合互联网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移动定位技术,收集数字化的地理信息、建筑消防设施、灭火及抢险救援应急预案、消防水源以及消防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数字平台上及时预警、分析并将指令反馈给相关部门,在此过程中也不断自我优化的智能数字化辅助的动态决策系统。
一、基本情况
作为一个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预警、精准指挥及优化反馈的模块动态化过程,丹阳市陵口镇、界牌镇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典型特征。
丹阳市界牌镇作为全市“智慧消防”系统建设的领跑者,2019年7月,开启“智慧消防”建设。今年以来,全镇未发生一起工业厂房火灾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该镇统合智慧消防安装公司、消防中队、集成指挥中心力量,组成2所“智慧消防”服务中心、集成1个“智慧消防”服务平台,拥有工作人员18人,负责全镇“智慧消防”的技术保障和值班值守,以“人防”+“技防”+“物防”的方式,对消防中的防火痛点加强管控,以降低火灾发生率,提升火灾处置能力。针对该镇企业数量大、规模小、分散广的特点,充分发挥基层作用,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充分利用34个网格分工,以“1+3+N”的模式(1名党政领导+3名机关分工干部+N名网格员),深入到辖区内各个企业进行宣传推广。截至目前,共有844家工贸企业安装完成智慧消防。充分结合市“三合一”“多合一”专项整治工作,由镇派出所牵头,镇安监办、建设局、市管分局等多个部门合力,重点攻克群租房“智慧消防”的安装工作。目前,共有177处群租房安装完成“智慧消防”。同时,利用1千余个平安乡村技防监控提供点对点服务,督促整改安全隐患600余处,火灾起数较2020年同期下降80%以上。
丹阳市陵口镇,围绕“智慧用电”“烟感、温感报警”“物联网模块”和“智能大数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将人防、物防、技防高度融合,全镇企业安装覆盖率85%以上,餐饮场所燃气泄漏报警覆盖率超96%。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13日,平台全年共接到报警1318起,发现电器线路隐患90余起,燃气泄漏9起,初期火情50起,违规用火、用电13起、电气线路12起、员工操作不当25起,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千万元以上。通过智慧赋能,发现火灾预防由“被动应对”向“提前预防”转变,逐步构建起该镇立体化、全覆盖、无死角的安全防控网。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陵口代表团11位代表在会前调研基础上,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及市人大主任会议研究,该议案被确定为大会重要建议。在总结陵口镇“智慧消防”工作实践,分析全市消防安全态势,比较“智慧消防”与传统消防构建及运行特点的基础上,该重要建议提出:一是构建市级火灾防控平台,一张网管理;二是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复制“陵口经验”,形成“丹阳模式”;三是将“智慧消防”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内容。该重要建议十分切合近年来自上而下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对江苏省安全生产“开小灶”的政治要求、工作要求,为弥补传统消防存在不足,推动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新路径。
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消防”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安全生产大格局一同谋划、部署、推进,在工作机制方面,丹阳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市、镇(区、街道)两级分别成立“智慧消防”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并对“智慧消防”建设进度、覆盖面作出要求。在工作进展方面,全市12个镇(区、街道)第三方合作服务机构均已进驻开展建设,均多少不等安装了“智慧消防”终端。最多的界牌镇2万余个,最少的司徒镇17个。丹阳市“智慧消防”建设已取得良好开局,成为该市乃至镇江安全生产监管的一大亮点。9月15日省人大《消防法》执法检查专程至陵口镇察看“智慧消防”系统。同日,全国第二届“智慧消防”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公安部原消防局党委书记王沁林在会上充分肯定了陵口镇“智慧消防”建设取得的实效,要求中国消防协会予以推广使用。今年1月,应急管理部黄明部长也在相关会议上肯定“陵口模式”。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该市“智慧消防”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面临着不少挑战。
(一)智慧消防系统中各个模块之间缺乏信息联通。智慧消防建设对于数据处理的要求是纵向贯通、横向交换。在纵向贯通方面,不同层级组织的数据在打通共享通道并与智慧消防平台兼容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不少障碍;在横向交换方面,由于跨部门调阅数据,如个人通讯、住建等信息,需层层审批,不仅难度系数大,且容易延误最佳时机,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就系统之间的联通性来看,当前个别地区的消防救援部门未与公安、交通、供水、广电等部门建成联动机制,进而使得在灭火救援等方面的分析与决策陷入困境。
(二)少部分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虽然该市目前智慧消防工作推进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还是发现部分企业负责人对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理解不清,存在侥幸心理,对安装智慧消防能拖就拖、能推就推,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
(三)数据收集上,处理系统分散独立,易造成信息孤岛。通过智慧消防收集到的数据,存放在不同的处理系统当中,各处理系统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差。与此同时,当前多数社会单位消防设施建设科技水平低,建成后采集到的数据质量不高,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二次录入等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智慧消防对现有数据资源缺乏系统化的利用,缺少高层住宅建筑各类监控系统和视频资源,未能形成外部数据“为我所用”、输送数据“共治共享”和打造灭火救援指挥、调度、分析、决策“一张图”,建立智能消防预警系统存在困难。
三、几点建议
“智慧消防”建设不单是消防部门的工作,而是政府各部门社会各行业共同的工作,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顶层设计、组织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统筹考虑形成合力。为深化“智慧消防”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传统消防与“智慧消防”的关系。近年来,我市列入监管的消防单位,尤其是重点消防单位,大多按照原有规范要求(一定程度上为法定规范),实施了物防、人防、技防建设,并通过了相关部门检查验收。目前推行的“智慧消防”,在部分设施及功能上与原有消防存在交叉重复,如何减少乃至剔除两者之间的交叉重复,在制度及工作层面要不断深化创新。理想状态或双赢的结果是消防单位在物防之外,将人防、技防外包给第三方“智慧消防”服务企业,并纳入相关部门考核验收,相应安全生产责任由第三方“智慧消防”服务企业承担,或消防单位与第三方服务企业共同承担。
(二)进一步优化行政主导与企业自主的关系。陵口镇“智慧消防”能够走在全市前列,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注重做好行政主导与企业自主。去年“智慧消防”推行之初,尤其是“5.15”燃爆事故后,陵口镇在召开各层面会议宣传动员的同时,组织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分片包干,发挥“铁脚板”作风,逐家登门入户走访企业,宣讲“智慧消防”相关技术优势、运行机制、财务成本,提高企业及社会面知晓率。此外,对第三方服务企业设置门槛、严格考核,依据考核结果予以相应补贴。并对部分沿街商铺安装终端设备(主要为燃气泄漏智能切断装置)实施定额补助,通过必要的利益驱动,撬动其自主参与“智慧消防”的积极性。在全市面上推行“智慧消防”,复制“陵口模式”,也宜借鉴其有效做法。
(三)进一步深化属地职责与部门职责的关系。我市“智慧消防”建设以属地镇(区、街道)为主体,相关部门主要负责督导考核。调研中,镇(区、街道)建议强化部门参与,便于工作中更好协调条线派出机构,借助其专业及执法力量引导或倒逼部分消防单位实施“智慧消防”。相对集中的意见是强化公安部门参与,因属地消防监管目前仍由公安派出所承接,加上群租房、部分“九小场所”也属公安治安管理。另外,对“智慧消防”终端分类建设标准,出租厂房“智慧消防”实施主体等问题市级层面也宜出台指导意见,如镇(区、街道)之间实际操作中差距明显,不利于整体工作更好开展。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实施“六个专”工作法
打通乡镇人大监督最后一公里
 
市人大常委会人代联委
 
乡镇人大监督工作是乡镇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乡镇人大的基本职能之一。近年来,我们丹阳市人大在指导乡镇人大开展监督工作上,积极探索,创新方式,闭环监督,有效打通了乡镇人大监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一、主要做法
乡镇人大行使好监督权对加强乡镇政权建设、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农村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加强与一线选民的联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监督过程中,乡镇没有省市县人大规范和专业,但是,近年来,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立足于“六个专”来加强对乡镇人大监督工作的指导,对改进政府工作、加强农村民主法治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是专会审议。沿袭传统的监督方式,通过人代会和主席团会议,对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政府重大事项、重要议案进行专会审议监督,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例如,从2020年开始,我们还将结合省市人大“聚焦突出环境问题,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在导墅镇以年中人代会专题审议政府年度环境工作报告、在吕城镇、陵口镇以主席团专题审议环境报告的形式,打通人大环境监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专门视察。我们对票决实事、重大工程、代表建议意见的办理等督办,采取专门视察的方式。比如,我们2018年率先在丹阳市推行了“民生事项代表票决制”,对于每件票决实事的监督,我们都开展一年不少于两次的专门视察,加速实事落地和推进步伐。此后,我们在全市全面推开,目前已实现市镇全覆盖两年有余,通过征求意见、票决、监督等一系列闭环监督措施,人大代表每年对实事推进和完成的满意率均在95%以上,政府的执行力、百姓的获得感明显提升。
三是专题询问。对于推进较慢的工程,我们采取这一方式。例如,2018年,我市的导墅镇票决产生了里庄幼儿园新建工程,但时过半年仍然未见动静,我们指导导墅镇人大对此展开了询问,镇长和分管副镇长均参与回答解释,说明主要是财政原因所致,代表们对财力匮乏表示了理解,但政府领导也通过这一形式充分感受到这一实事对改善里庄片区学前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他们积极争取,多方协调,确保了该工程于2019年3月正式开工,现该工程已在今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解决了该片区多年来学前教育的环境问题,百姓纷纷给政府和人大点赞。
四是专项评议。在乡镇的职能部门评议工作上,我们每年都会采用与市人大、与镇纪委、与市管部门合、与新媒体联合的方式,结合我们市人大的专项评议部门,要求乡镇确定5~6个对应部门作为评议对象进行公正执法评议。同时,我们还指导乡镇和教育局建立了每年一次的教育专题评议制度,这几年通过评议,每个乡镇都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制定了奖教奖学制度,有效改善了教育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是专组调研。从2017年开始,我们就分别在每个乡镇都专门成立了预算审查监督小组、环境监督志愿者小分队、民生专研组等组织,对财政预算、环境治理、传统产业和一些涉及如养老、医疗等民生类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调研。例如,2020年,导墅镇人大的专研组分别调研了里庄米酒产业、农村组级财务管理两项工作,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目前,作为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里庄米酒已吸引外卖客商前来洽谈合作,农村组级财务管理也形成了专门的长效管理制度。
六是专网监督。在网络迅猛发达的今天,我们在做好“线下”民主监督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线上”人大监督工作中的作用,用足、用活、用好网络监督平台。我们指导每个乡镇建立了人大二级网页,建立了市镇两级代表微信群,除此之外,导墅、皇塘、吕城还分别创办了“导墅微人大”等微信公众号,内设“实事督办、建议意见、政情传递、人大动态、调查研究、代表风采、倡议发动、调查问卷、评议评选”等多个栏目,实时公布政府工作和人大工作,相对应的建立民意快捷办理机制,做到日常反映即发即办、专题献策特事特办、实事征集重点督办。在此基础上,乡镇人大都结合《镇江市人大代表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了流量补助制度,对关注公众号并留言的代表给予一年400元的流量补助,以此鼓励代表和选民多提建议,扩大监督的覆盖面,提升参政议政和监督工作的水平。例如,为配合年中人代会审议年度环境报告工作,导墅镇在完成年度审议环境报告工作动员、视察相关环境治理现场的基础上,在微人大发布的“导墅环境状况调查问卷”,浏览量达到了1800人,有530余人参与了问卷调查,57人对导墅的环境现状提出了建议,乡镇人大将对此进行甄别梳理,写入环境审议报告,建议政府整改,提高了监督的覆盖面。该镇发布的里庄桥民生工程和导墅老街修缮两个信息,浏览量还超过了2万人次。我们结合网络监督工作实践撰写的《试论乡镇人大如何发挥媒体融合效应》被中国人大APP、中国人大履职通、人民代表报和省人大网站等多家媒体录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们在监督工作中采取了一些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在和其他乡镇人大的交流互动中,我们明显感到乡镇人大的监督工作仍然给人虚化、弱化的感觉,主要还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不够——监督工作做不做,取决于主要领导民主观念强不强。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乡镇人大的监督工作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遇到本该由人大决定的重大问题时,多由党委会议或者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客观上制约了乡镇人大正常监督活动的开展。遇到民主意识强的主要领导,会尊重人大意见,按照人大监督工作的要求进行;遇到民主意识较差的领导,人大只是被当作一种形式和程序,审议报告原案通过,执法检查蜻蜓点水,有了形式便算了走了程序,就算是提了建议意见,也会被异化为柔性的建议和呼吁,没有真正得到整改落实,往往是:监督虽然已经监督了,但问题还是老问题。
2.机制不全——监督工作行不行,取决于主席团责任意识强不强。
应该看到当前乡镇人大监督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形式比较单一,层面也比较狭窄,上级人大没有对乡镇人大监督职权的履职程序、开展方式、工作责任进行规定和规范,乡镇人大在行使监督职权时,也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和相对应的参照规则,相对于其他工作来说,监督就少了一点底气、少了一点刚性。所以,主席团责任意识强的,尚可开展监督,主席团责任意识淡漠的,就会认为大家同在一个乡镇、同在一个班子,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的成效都很清楚,落后的工作有党委追究和纪委追责,没有必要大胆、规范、较真地监督,常用的监督方式也只是注重了形式,更不用说其他比较严苛的诸如罢免、撤销等方式了。
3能力不足——监督工作好不好,取决于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强不强。
乡镇的人大代表是乡镇人大监督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的因素,其监督能力直接影响监督的效率,但是当前乡镇一级的代表履职能力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法律素养、业务技能和口语表达上都很缺乏,审议监督只听不议、调查视察走马观花,也有的代表,不愿得罪人,谈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避重就轻,提意见顾虑重重,甘当举手代表、鼓掌代表,开完监督会,各自奔前程,导致监督工作一团和气、流于形式,收不到实效。
三、几点建议
针对乡镇人大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怎样切实优化和增强乡镇人大行使监督职能,结合所在乡镇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监督底气
应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制度缺失是乡镇人大监督实效不突出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致使乡镇人大不敢监督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要从法律的层面上明确乡镇人大的法律地位和相关监督主客体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具体监督方式、内容、程序和结果效用,使乡镇人大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应完善基层权力构建。今年,我们丹阳市人大已与市委组织部门沟通协调,将乡镇人大主席列入乡镇领导班子第三,位次调整到党委副书记之前同,解决了乡镇人大主席监督职权“权高位卑、不敢监督”的局面。应建立考评奖惩机制。建议人大系统也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奖惩管理体系,对乡镇人大监督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奖勤罚懒,增强乡镇人大工作者的责任感。同时,组织上要切实关心人大专职工作人员的成长和进步,对条件成熟的优秀人大专职工作人员要大胆提拔使用,而对其它岗位的优秀人才也要大胆交流到人大培养锻炼,以增强人大工作的活力,激发人大监督动能。
2.争取党委支持,提升监督保障
一方面,乡镇人大要主动接受党委的领导,在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汇报、工作调研、代表视察、执法检查等监督议题的选择上,事先征求党委的意见,取得党委的同意,积极争取党委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树立人大监督的权威,促进乡镇人大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被监督者充分认识到人大监督是对事不对人,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落实,促进工作开展,使监督工作不再缩手缩脚,监督者不必畏首畏尾,被监督者更不用遮遮掩掩。
3.实行上下联动,提升监督合力
一是加强与上级人大联动监督。一方面,乡镇人大要学会借力。上级人大有天然的政治优势,若通过人大“上下一盘棋”来进行统一行动,统一布局。建议可以增加乡镇人大监督的威慑力,让乡镇人大监督工作“师出有名”,消除开展监督工作的顾虑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建议上级人大在业务上多加强对乡镇人大的指导,确保监督更专业、更规范。二是开展“党建+”的监督合作。乡镇人大可以积极与党委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把人大监督与纪委监督、政务督查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项调研、代表视察、专项评议及专项督查、不定期走访调查等方式,对政府重点工程、重大事项及群众关注较多的惠民事项进行监督,从而形成乡镇监督的整体活力,促进政府部门的工作落实。
4.坚持清单推进,提升监督成效
今年8月,丹阳人大在财政预算监督上引导我们乡镇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审查实行问题导向、清单推进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例如,导墅镇在预算监督审查办法对人大在财政预算监督上列出了九个方面的问题,从今年年中人代会开始就规范起来。所以,延伸到乡镇人大的全局工作监督上,我们建议应该抓住四个导向:首先,抓住监督的计划导向。乡镇人大应结合本镇实际,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中心工作,制定全年监督工作的计划,做到年年有所不同,年年有所侧重,年年有所创新,以确保人大工作与党委、政府工作步调一致,更有利于推动工作,更符合党委的意愿、人民的期待。其次,抓住监督的问题导向。乡镇人大应结合本乡镇实际,深入调研,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把事关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民生事项推进的难点作为监督重点,真正使乡镇人大监督工作有针对性。第三,抓住监督的结果导向。对于监督工作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建议的落实,建立回头看、查结果的机制,增强监督实效。第四,抓住监督的主体导向。一方面要把好代表入口关,2021年即将换届选举,建议打破原来市镇代表不能兼任的模式,选举敢于为民执言,又具有一定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能力能为民执言的人担任镇人大代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乡镇人大主席和市镇人大代表的培训,及时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人大知识,经常开展履职经验交流,提升乡镇人大和人大代表的监督能力。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密切代表与选民之间联系的实践与思考
 
市人大常委会人代联委
 
怎样密切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怎样在闭会期间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近年来,丹阳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丹阳市人大代表接待日制度》《丹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暂行办法》《丹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利用代表联络工作站积极探索常态化接待选民,让履职平台真正成为代表活动的舞台。以丹阳市曲阿街道为例,2021年,曲阿街道共有37名丹阳市级人大代表,设两个代表小组,在高楼社区居委会、祈钦村委会共建有人大代表之家2个;在曲阿街道办、车站、高楼、祈钦、荆林、联观、建山共建有7个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
一、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一是工作开展有保障。选民表达诉求、代表听取建议、人大协调督办,代表联络工作站作为闭会期间收集民情、反映民意的有效渠道,充分体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曲阿街道7个联络工作站,已全部做到:有经费。工作站年度经费列入街道财政预算,保障工作站正常运转。每年拔付工作站1200元工作经费,明确作为联络员工作补贴,以提高联络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有设施。工作站配备办公桌椅、空调、电脑、文件柜等必要办公设施。有组织。建立组织机构,各工作站配备站长1名、联络员1名,联络员具体负责工作站的组织服务、联络沟通、协调管理和日常事务,对社情民意进行收集整理,对代表履职活动进行登记造册。有制度。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种规范上墙,做到工作安排、代表信息、接待时间等公开透明。有资料。建立代表接待选民记录簿、代表活动登记簿、代表履职情况登记簿等台账,做好资料归档工作,提升工作站规范化水平。
二是工作进展有成效。通过代表定期定点接待选民活动,畅通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渠道,丰富人代会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内涵。曲阿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将每月15日固定为代表接待选民日,每次至少安排2名代表在站内集中接待选民。每月参加接待选民活动的代表执行签到制度,列入年度代表履职考核,以激发代表履职热情。通过代表定期定点接待选民活动,拓宽百姓反映诉求渠道,赢得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据统计,近两年来,曲阿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共接待群众247人次,收集意见178条,化解矛盾纠纷95起。比如:丹阳市实验学校大门口一直未设置红绿灯和其它警示装置。近几年,随着通行车辆的增多,给群众通行造成很大危险,发生过多起恶性交通事故。群众通过代表联络工作站向当天接待选民的市人大代表反映情况,代表了解情况后积极向市政府、市交运、市人大等有关单位反映问题请求解决,有关部门及时安装了交通信号灯和监控,使交通秩序得到彻底改善。选民们纷纷表示,自己所选的人大代表切切实实能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又比如:建山村束家庄自然村老百姓来到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村中道路坑洼不平,更有断路断坡现象,严重影响出行安全,请求重新改造道路。当日负责接待的代表知道后,及时去村中了解,证实建山村朝阳片张施路确实严重影响老百姓出行,经过与政府的积极沟通,争取来了资金,建山村张施路现已平坦宽阔,解决了老百姓出行安全问题。
三是工作发展有后劲。代表联系选民,是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曲阿街道充分发挥“代表之家”、“代表联络工作站”等阵地作用,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代表接待选民,与选民面对面交谈、座谈,使接待选民常态化。坚持党的领导,积极争取党工委的重视与支持,依靠党工委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加强人大队伍建设,激发人大战线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对市级代表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视察前培训、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形式,增强代表履职意识,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同时做到积极宣传,不断提升群众对接待选民的知晓度、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不断将人大代表接待选民这项工作向纵深推进,推动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工作常态化,使之真正成为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方式。
二、存在不足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人大代表制度的不断完善,代表定期联系选民已经制度化、常态化,但是与当今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仍有差距。一是代表接待选民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代表与选民之间的沟通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主要是通过“接待日”来听取选民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下派”代表回选区接待选民的时间不能保证,上级组织推荐的代表多数为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平时都担负有各自的业务工作,每月定点接待无法保证,他们的“缺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一线代表定期接待选民的积极性;三是部分代表对解决问题存在畏难情绪。对收集来的选民意见,除部分涉及到矛盾纠纷、政策解释等问题能当场解决处理的,其他一些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等大的事项,只能通过向有关部门反映等方式,争取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代表感到压力很大,在开展接待活动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三、几点思考
代表接待选民是代表密切联系选民和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选民服务的有效途径。
一是拓宽联系渠道,创新联系方式。“家”和“站”的定点接待不能成为代表接待选民的唯一形式。要组织代表“走出去”,走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去,将代表接待选民工作与基层的各项建设结合起来,提高选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代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接待选民工作中,可以加入网络交流沟通的方式,通过微博、微信、QQ等这些即时交流工具和社交网站来进行交流,可以更舒适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更便捷、更省事。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开通信息网站,构建起自上而下、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网格化联络体系,实现联系网络全覆盖,使市民通过网站这个更为便捷、高效的“直通车”,与代表互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意愿。
二是强化培训指导,激发履职热情。人大代表是做好接待选民工作的主力,保护和激发代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尤为重要。各级人大要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代表的指导和培训,增强代表依法履职的能力,让代表掌握接待群众、处理意见的知识与技能。同时积极鼓励代表之间互相交流和探讨,帮助代表在履职代表职务时能将其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代表工作、接待选民工作相结合,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代表在开展接待选民活动中做到热心接待群众,用心收集意见,耐心回答问题,尽心督促处理。各级人大要加大对接待中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选民群众对人大、对代表的知晓度,同时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热情。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务求实际效果。解决群众问题是代表定期接待选民工作保持长久活力、选民群众对代表增进信任的关键所在。要积极建立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人大代表在联系活动中,要在全面掌握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进行“精耕细作”。反映问题和意见是属于了解情况、咨询规定和可以当场决定的事项等,可以当场或在“吃透”法律和政策后直接给予答复;其他选民意见根据职权范围,属于镇(街道)职权范围事项,由各镇(街道)人大转交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属于市级以上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对问题比较急且可操作性强的,以闭会期间代表建议的形式提出,交有关单位办理;其余部分可以作为社情民意转交有关部门处理。但不论作为何种转化结果,都要持续跟踪和推动问题的解决,办理完成后,要及时与选民沟通,并将办理的完整答复反馈给选民,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关于丹阳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
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
 
自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丹阳市各镇(区、街道)、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 “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为全市“三高一争”新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撑。
基本情况
1、现代农业发展强势推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围绕粮油加工、木业加工、应时鲜果等主导产业,建成1家省级农业产业园区、2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家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园区和10家镇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推广,农业信息覆盖率达64%,2020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过1亿元。华东地区最大的移动仓及丹农优品APP建成运行。不断深化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全市量化资产总额13.07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9.52万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实现溢价6800万元,获得省级监测评价苏南地区县级第一名。
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研发机构全覆盖,建立吟春碧芽、田园圣树2个院士工作站,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省农科院联合成立了丹阳食用菌产业研究院。与多个院校的科研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功实施引智项目34个,建成江苏省现代农业(青虾)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基地。同时,依托农民培训工程、农技推广专项等项目,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完成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1237人次。2020年推广各类机械644台,共使用补贴资金1079.243万元,受益农户382户。
2、美丽乡村建设亮点凸现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全市12个镇(区、街道)166个行政村2816个自然村环境整治任务。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序有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达100%,在皇塘镇开展全镇域垃圾分类试点,共建成垃圾分类亭320座,并建设景观式垃圾分类收集房。完成省定任务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9000座,完成镇江市定任务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8749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全面落实《江苏省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方案》,全市实现行政村和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
3、乡风文明逐步提升
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组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多次召开书记专题会、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试点总体方案和资金保障方案。建成市文明实践中心和12个镇级文明实践所,192个村级文明实践站,1000余个文明实践岗。创新打造“体育大篷车”“文化庙会”“丹心向党”“文明银行”等特色实践品牌。
4、乡村治理不断优化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县乡共管要求,建立市镇两级联动的等级薪酬体系、教育培训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将全市163名村书记全部纳入专职化管理体系。突出党支部“标准+示范”建设,建立健全以“五制二十条”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体系。强化法治乡村建设组织保障,加快“一所五站点”建设,汇聚律师、公证、仲裁、调解、法援、基层法律服务等资源,为农民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帮扶,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契机,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完成对全市10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进行复核。全力推进农村网格化社会治理,充分整合资源、落实举措,打造具有丹阳特色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全市20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高水平小康-丹阳在行动”活动,链接“万善丹阳”爱心帮扶平台,创新开展实施微改造、微服务、微心愿“三微”服务。积极探索自然村村民议事小组议事制度,制定出台《关于推进自然村村民议事小组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吕城镇积极稳妥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试点。
5、农村公共服务上新台阶
加快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共计投入资金约4.6亿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全市农村卫生设施,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全市12家乡镇卫生院已实现省示范乡镇卫生院全覆盖,镇江市示范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按照80元/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预算安排7917.6万元,资金到位率和拨付率100%。不断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
6、富民增收成效明显
“十三五”以来,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创新模式,辐射带动小农户,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截至2020年底,全市工商登记家庭农场达470家,其中示范类家庭农场169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5家。各类农民合作社1236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75家,国家级5家、省级19家。农业龙头企业7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2家,固定资产总额94亿元,2020年销售收入达243.37亿元,缴税9.45亿元,联结省内外基地223万亩,参与农户达78.5万户,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600元。我市先后成立的江南食用菌、永兴面粉、沪耀粮油等7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结53家专业合作社、42个家庭农场、57个种植大户,带动当地农户69102户,联合体内交易额突破5亿元,与小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力促进了农业种养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
7、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在财政支农方面,不断强化“重中之重”意识,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公共财政投入向农业农村倾斜。2020年1-12月,我市一般公共财政支出中农林水支出决算数10.13亿元;在金融支农方面,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强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工作,在创新创优信贷产品、健全抵押担保机制、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等方面努力探索,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金融“源头活水”。截至2020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749.03亿元,较年初新增34.77亿元,涉农贷款增长额与贷款增长总额比达23.67%。全面开展数字化“整村授信”,覆盖村组146个,正式授信2.35万户,授信金额30.14亿元。合理安排债券资金用于“三农”建设,十九大以来,一般政府债券共发行10亿元,用于“三农”领域的支出比例为16.15%,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20.4亿元。
8、要素支撑持续强化
积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规划建设用地,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出台《关于印发优化用地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增减挂钩补偿标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形成的挂钩指标,在妥善做好农民建新安置工作前提下,优先用于保障具有带动、引导乡村新型社区综合体等村企联建项目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择优选派76名退出领导岗位、热爱农村的干部,到村担任“乡村振兴领航员”,落实“四有四化”职责,明确“驻村四必到”要求,与77名“第一书记”协同互补,实现全市农村全覆盖,为基层党组织配齐“参谋”“助手”,强化驻村人才支撑。“十三五”期间,聚焦农业现代化推进,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农业人才,其中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镇江市“金山英才”人才12人、丹阳市“丹凤朝阳”人才16人,累计资助1300余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情况看,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全市7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资产过亿的只有18家,固定资产过亿元的只有7家;销售过亿元20家,其中销售在5-10亿元的有6家,销售超10亿元的仅3家。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不到2000家,且示范类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相比发达地区相对较小。
2、乡村振兴人才缺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乡村人才、人口流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了“386199”部队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发展。乡土人才缺乏,农村致富缺少带头人。镇域经济发展导致人居环境复杂化,而治理能力的不足影响着乡村自治水平的提高。乡村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后劲,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出现断层现象。
3、农民群众参与度不高。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主人翁精神,严重依赖政府,大多只愿享受公共事业带来的生活便利,而不愿为之出钱出力,面对不足只是指责而不愿共同努力改变。
三、几点建议
“十四五”期间,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准确把握我市农业农村的发展方位,继续加大乡村振兴工作力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要坚持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要发挥产业载体优势,积极推动国家级产业强镇、创业创新基地项目和司徒、吕城、珥陵等省级产业园区的管理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实现园区发展提质增效。要持续推进延陵镇、珥陵镇和访仙镇省级“味稻小镇”建设,提升稻米产业竞争力。要制定应时鲜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规划,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更多高端农产品。放大康韵草菇、吟春碧芽、同乐面粉等名牌产品的带动效应,打好品牌发展组合拳。要深入挖掘季子诚信、齐梁故里、丹北丘陵等文化自然资源,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做好战略定位、项目策划、景观设计、全域策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点线面”全方位入手,实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要强化引资引智并重,深化“万企联万村”行动,进一步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切实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切实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协调解决发展瓶颈和难题,稳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股权交易中心上市工作,以市场化的方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2、要坚持规划引领,高质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按照“因地制宜、按需编制”原则,结合产业发展、农房改善、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建设需要,切实编制好实用性村庄规划。要充分运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一政策工具,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质量不高问题,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进一步提升村庄清洁和绿化水平,持续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紧紧依托两条景观自然、深蕴人文的“美丽宜居”乡村长廊——“镜彩丹西”、“景美丹东”线路,建成80个美丽宜居村庄,打造17个特色田园乡村。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设施的管理力度,在常态化管护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探索构建长效管护运行机制。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形成完善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服务进村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教育、卫生等人才在城区和镇村之间定期流动机制。
3、要坚持“三治”并举,高质量推动强村善治。要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责任,把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要深化“两委”换届后续工作,加强新任“两委”班子成员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党建领航乡村振兴”工程,进一步总结提炼“乡村振兴领航员”经验成果,形成长效化的工作机制,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领航活力”。构建村级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微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村民群众的联动体系,加大在农村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开展党员户挂牌、星级党员示范户评选等活动,弘扬正能量,塑造新风尚。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强化法治乡村建设组织保障,加快“一所五站点”建设,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积极探索自然村村民议事小组议事制度,大力推广陵口镇漕塘洪家村村民议事形式和司徒镇谭巷村红白理事会工作经验,激发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提升基层“自理”水平。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关于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
 
当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总结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经验,破解发展难题,按照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金夕龙、蔡国璐率领农业农村工委和农业农村行业代表,对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以来,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创新模式,辐射带动小农户,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1、整体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市工商登记家庭农场达470家,其中示范类家庭农场169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5家。各类农民合作社1236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75家,国家级5家、省级19家。农业龙头企业7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2家,固定资产总额94亿元,2020年销售收入达243.37亿元,缴税9.45亿元,联结省内外基地223万亩,参与农户达78.5万户,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600元。
2、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9.57万亩,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经营范围覆盖我市农业所有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圣象地板、丹星面粉、丹玉香醋3个中国名牌产品,同乐面粉、永兴面粉、吟春碧芽等15个江苏省名牌产品,35家企业通过ISO9000、ISO2000、HACCP、GAP等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有5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新四板”挂牌上市。
3、带动效果越发明显。截至2020年底,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净收入32.6万元,人均达86243元,是全市农民平均收入的3.49倍。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4、引领作用持续发挥。我市先后成立的江南食用菌、永兴面粉、沪耀粮油等7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结53家专业合作社、42个家庭农场、57个种植大户,带动当地农户69102户,联合体内交易额突破5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业种养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工作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推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壮大。
1、强化服务提升发展质态。市农业农村局常态化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调研指导,协助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强化乡镇辅导员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联系,帮助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一步完善制度和生产流程,建立规范化运行机制。委托第三方开发家庭农场财务软件,在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中探索财务电算化。充分运用省级辅导培训资金,多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帮助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管理者掌握更新规范化发展知识,提升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经营能力。
2、强化管理促进规范发展。按照项目管理及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及时制定、发布项目申报指南,方便新型经营组织申报项目,以先建后补的方式支持新型经营组织发展。采取联席会议、专家评审初审和集体研究的项目审定方式强化项目管理,积极引导项目单位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对照扶持环节,科学合理安排实施内容、设置绩效指标,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经营异常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排查清理,目前已初步筛选出161家需清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清理62家。调研排查家庭农场运行情况,建立健全名录管理制度,提升规范化、提质化管理的科学性。
3、强化引领促进龙头壮大。帮助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促进了产品的优化升级,目前1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部建成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坚持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先后指导龙头企业制定农业标准或操作规程20多个,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拥有圣象地板、丹星面粉、丹玉香醋3个中国名牌产品,35家企业通过ISO9000、ISO2000、HACCP、GAP等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实现了农户和新型经营组织的利益双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对照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还存在以下不足:
1、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规模较小。全市7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资产过亿的只有18家,固定资产过亿元的只有7家;销售过亿元20家,其中销售在5-10亿元的有6家,销售超10亿元的仅3家。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不到2000家,且示范类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相比发达地区相对较小。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我市现有的高标准农田分别由原农委、发改委、国土局、水利局等部门建设,建设内容各有侧重、标准不一,部分“高标准农田”已经不符合现行高标准农田相关指标要求,农业基础设施缺少高质量管护,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金需求多、效益低、没有抵质押物等特点,虽然承诺对农业企业扶持的金融机构较多,但实际操作较难,对贷款主体要求很高,资金难落实。根据对我市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调查和家庭农场监测,预计今年资金需求在15亿元左右,融资非常困难,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针对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建议主管部门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录,摸清家底。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提升其规范化经营能力和水平。针对合作社“空壳”现象,适时开展专项清理工作,净化合作社队伍,促进合作社依法规范健康发展。研究制订家庭农场联盟(集群)培育计划,引导、扶持家庭农场的有机联合,着力在从事粮食种植、农产品加工等规模较大的产业中打造家庭农场联盟。
二要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要以省农担丹阳分公司成立为契机,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支持,想方设法解决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严格落实《丹阳市市级乡村振兴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进一步发挥市级乡村振兴专项引导资金作用。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最大程度防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风险问题。
三要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要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加大市本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受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形成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局面。切实执行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四要进一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切实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帮助协调解决发展瓶颈和难题,稳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股权交易中心上市工作,以市场化的方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打造多形式的产业联合方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曲阿街道人大工委
 
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和,是国家所有权的客体。从法律上讲,是指由国家代表全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国有资产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既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也包括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以自然资源形态存在的国有资产。
而狭义的国有资产即为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存在于各类国有及国家参股、控股的企业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资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深入了解我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根据区人大工作要点,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国有资产管理流程不断规范,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同时依法建章立制、理顺管理体制,健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在资产管理、使用过程中,对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处置三个重要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对经营性资产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对房屋类、设备类等资产处置严格按照“审批—评估—拍卖”程序,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或拍卖行公告,进行公平、公开拍卖处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摸清了资产管理家底,建立完备的国有资产管理台账,定期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实物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账物相符,杜绝国有资产失管的现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维修与保养,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巡查,对有损坏的资产进行及时的维修与保养,监督并促进国有资产的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保证资产的使用率和完好率,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效能。
(四)解决历史遗留,追回被侵占的资产。通过对历史档案原始资料的查阅、走访调查、法律咨询等措施,通过诉讼程序,逐步追回被侵占的资产,并加强管理工作,防止国有资产继续流失。
(五)解决部分国有资产“两证”不全的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办法,通过规范的手续完善了部分资产的权证问题。
  • 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国有资产范围涉及广、资产体量大、历史因素复杂、管理主体变化等种种原因,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 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部门虽然能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例如部分实物不存在的资产未及时从账上清理核销。
  • 资产的使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有小部分资产被侵占问题未彻底解决,仍在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诉讼。
  • 国有资产经营方式单一,效益不高。
全区国有资产总量庞大,但经营方式基本都是租赁形式为主,方式单一导致收益不高。且部分资产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未能较好地使用、利用,在盘活国有资产上仍需进一步努力。
  •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建立了资产档案和管理台账,但未能充分地实行档案电子化管理,资产性质等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作变更,影响国有资产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 资产权证问题。
部分资产仍未办理不动产权证,导致失去了融资效益,影响国有资产高效地运营。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国有资产规范管理意识。
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各部门各单位规范管理意识,消除思想误区,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自觉依法管好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二是落实责任。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任有主体、行为有关范、问责有对象,并定期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二)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
一是结合资产清理摸清家底。进一步理清资产的产权归属、管理与使用情况,掌握资产经营和收益入账情况,摸清家底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台账和数据库。二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我区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和统计等配套监管制度,督促各单位建立完整的账卡,加快推进我区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管,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三是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强化对资产数量、质量和使用的监控,为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提供详实的数据和信息支撑。四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建设,增强工作力量,并加强各国有资产管理单位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
(三)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
一是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要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和维护。二是要加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力度。突出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产权变动的监督,积极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规范和完善资产处置收入管理,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四)提高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绩效。
一是提高国有企业及资产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我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规范国有公司运作。是加强国有企业及资产管理。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依法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切实维护出资人的权益。三是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农村集体资产是指归乡(镇街)、村集体全体成员(社员)集体所有的资源性资产、非资源性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集体所有的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资产。
我区集体资产主要为村民集体自治,成立了专职机构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管理工作,由纪检部门负责监督工作。科学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做好新形势下人大街道
工委工作的思考
 
云阳街道人大工委
 
人大街道工委是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的工作机构,是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延伸和拓展。2015年6月,中央文件明确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2015年8月,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了街道人大工作机构的法律地位和主要工作职责。2019年5月,省人大通过《江苏省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实践证明,人大街道工委工作填补了基层人大工作的空白,延伸了人大触角,密切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活力。
一、实践探索
近年来,云阳街道针对街道人大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经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创新,因地制宜,有力促进了监督实效的不断提升。
一是组织代表开展活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水污染防治等重大部署,积极发动和组织人大代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专题监督。组织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通过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学习培训、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中履职,本届共开展活动20多场次,参加代表1000多人次,接待群众5000人次,收集意见建议500多条,推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有效激发了基层人大的生机和活力。每年都组织人大代表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开展专题视察活动,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力促街道中心工作尽早完成。
二是积极探索监督工作。云阳辖区内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近一半,做好人大街道工委监督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每年的工作要点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人大街道工委在开展环保、民生实事等监督重点中的责任,确保市人大常委会和人大街道工委监督工作步调一致。云阳街道工委紧紧围绕人大常委会重点工作和街道中心工作,积极组织代表开展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听取街道办事处工作报告,对政府部门进行定向视察,对街道财政资金进行审查等监督工作。
三是认真做好选举工作。在市人大换届选举过程中,我们按照统一部署,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广泛宣传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和选举政策文件,形成选举工作声势,调动选民积极性。同时认真做好选区划分、选民登记、选民资格审查、候选人推荐协商、投票选举等各个环节工作,确保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和选举任务圆满完成。
二、现实困局
一是人员配置不足。《条例》规定,人大街道工委设主任一人,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副主任和委员。主任、副主任、委员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名,常务委员会任免。人大街道工委会议每季度至少举行一次,会议必须有过半数的人大街道工委组成人员出席。人大街道工委年度工作计划、代表联络站活动计划等重要事项,应当经人大街道工委会议讨论通过。由于编制职数受限,云阳街道工委均只配备主任一人,没有副主任,办公室人员也大数是身兼数职,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大街道工委工作的开展。对街道人大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工作上出现错位。
二是工作基础薄弱。街道没有本级人大代表,而辖区内的各级代表由于要参加本级人大组织的活动,街道人大工委组织的代表活动难以保障。街道辖区内的人大代表中党政干部和企业代表,由于他们平时忙于党政领导工作,同时又兼有监督者与被监督的双重身份,街道人大工委组织开展代表活动较难实施。
三是监督方式单一。人大街道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之间不存在产生和被产生的关系,对街道办事处开展监督也是来源于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授权,人大街道工委对街道办事处的监督刚性不够强,运用专题询问、工作评议等新的监督方式不到位,缺乏监督后跟踪机制,难以保证监督实效。
三、建议对策
一是完善基础工作。要高度重视人大工作的基础建设,积极争取市人大党组和街道党工委的支持,配齐配强人大街道工委干部队伍,做到稳定队伍,使每位人大专职干部都能在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要进一步规范人大街道工委成员构成、确定会议制度,开展监督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确定议政会的定位和职责,使其快速驶入法治的快车道。 
二是切实加强领导。人大街道工委是市人大常委会派驻街道的工作机构,市人大常委会要加强指导,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使街道人大工作沿着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健康发展。要引导人大街道工委正确把握并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严格依法监督的关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把握并处理好支持与监督的关系,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防止工作流于形式。要增强人大街道工委的核心作用,调动每位代表的积极性。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首先,精心筹备,集中精力搜集政府民生事项目、代表意见建议;其次,严格程序,包括审议报告、提交意见、通过报告等,都要不折不扣,实事求是,严丝密缝的实施,切忌走过场;再次是跟踪落实,要不遗余力,殚精竭虑采取各种方式实施跟踪监督,确保监督落到实处,促使代表建议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
四是加强学习培训。对代表进行集中轮训,学习人大法规和有关法律,通报市情动态,提高代表参政议政和监督的水平。定期组织新老代表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人大代表,邀请居委会主任和部分居民与他们座谈、交流,让代表们知道,居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人大代表。结合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和市、街道重点工作,定期组织有关视察活动。通过努力,进一步增强当选代表联系居民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责任感,牢固树立为居民群众服务的意识,扩大人大代表在居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信任度。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抓好村级财务管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云阳街道人大工委
 
党的十九大和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村级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农村是一个最敏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安定、稳定。根据工作安排,云阳街道有大工委对街道村级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专题工作汇报,征求了相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具体做法
云阳街道辖区范围内共有16个行政村444个村民小组,街道自实行“村账镇代理”工作以来,成立了“云阳街道村级财务委托代理中心”,在保持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财务审批权、资金使用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由街道对村级资金和账务实行双代管,村级会计事项由街道进行代理,由原来的分散管理、各自核算的村级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具体做法为:
  • 全面实行村级财务“村账镇代理”模式。街道在坚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管理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统一票据管理、统一报账程序的要求,由街道成立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中心对街道16个村委会的财务核算和审核等业务进行代理,各村只设一名报账员,负责本村资金、资产、单据等财务管理工作。村民小组的账务实行“组账村代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组级货币资金和经济业务统一由所在村进行监管和核算,各村根据业务量的大小推选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财务人员任组账村代理会计,负责组级的财务核算、会计监督和资金管理。街道农经站对所辖村的“组账村代理”工作进行指导、服务和监督,各村负责“组账村代理”工作的具体落实。
  • 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为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的正常经济秩序,街道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办事的原则,制定了《云阳街道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资金管理中明确不得坐收坐支现金和白条抵库,超过2000元的收入和支出一律通过银行转账,严禁转借银行账户和违规出借集体资金;二是对村干部福利和交通补贴进行明确,平时不得报销汽油费和修理费;三是对村干部的补贴发放进行规定,发放补贴必须要有上级文件或会议纪要并报街道审批后方可执行。四是在票据管理方面,由专人负责票据的购领、发放、缴销和保管,实行以旧换新,旧票据由记账会计逐笔核对。五是不得将村集体“三资”违规出借,不得为企业或个人借款提供担保和抵押。同时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通知》、《云阳街道非生产性开支补充规定》,转发了《丹阳村务卡非现金结算实施意见》、《丹阳市组级财务管理制度》,村级财务管理越来越规范。
  • 建立了资产、资源、合同台账。一是利用清产核资的信息数据,把村集体所有房屋、设备、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荒地等固定资产要按资产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和资源台账,区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及时记录资产资源增减变动情况;对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产资源,应当详细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租赁金以及承包租赁期限等;对已出让或报废的资产,应当及时按程序审批核销。资产、资源台账由各村负责登记,农经站定期开展核查。二是建立了合同备查台账,详细登记合同的承租方、合同标的、承租对象、合同起讫日期、年租金、是否进产权交易平台等内容;更直接地监管村级合同履行情况,规范了村级合同的管理。为更好地对村级资产资源、合同进行监管,利用台账资料信息,将相关信息按要求全部录入到三资管理核算系统中,并将资产、资源的照片全部上传到系统;把村级所有合同全部拍照上传到对应的合同中,并对经营性资产关联相关合同,更好地监督资产的出租和租金的收缴情况。
  • 全面推行“村务卡”。自2018年5月份开始,街道全面推行“村务卡”,村级财务实行非现金结算。各村以会计名字在农商行办理了“村务卡”,将村集体的备用金打入村务卡,用于村委会日常办公费、水电费、电话费等小额支出,不能用于个人消费;干部工资发放、工程项目付款、农户各项补贴补偿款发放及另工工资等,统一由街道农经站直接支付,统一转账,打至收款人(单位)在金融机构办理的结算账户。
  • 实行民主理财制度。各村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由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设组长1名,组员5-7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其配偶、近亲属不得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任期与村委会任期相同。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为:参与制定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协助检查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审查村级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规性和合法性;审查财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民主理财小组每季度开展活动不少于一次,特殊情况可随时开展,同时做好民主理财记录簿登记工作。
(六)实行村级财务和重大事项公开制度。为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各村在村委会醒目处都设有财务公开栏。财务公开一般按季公开,至少每季一次,公开时间为每季次月20日前,对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随时公开,营造了公开透明的财务环境。公开时由农经站填写统一设计的财务公开表,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签字,街道农经站审核盖章后,在财务公开栏中张榜公布;同时利用村级微信公众号,一并进行财务公开公示。
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村财务工作认识不足。从中央到地方就加强财务管理的文件、规章条例、规定和制度很多,但部分村干部对此工作还不够重视,从而造成各项制度执行和落实的力度不够。虽然街道制订了各项财务制度,但这些制度却成了仅仅写在纸上、谈在嘴上的形式主义空文,没能落到实处。
(二)村组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村会计大部分人员与持证上岗。人员大都没有受到财务会计方面正规培训,财务知识匮乏,而且都身兼数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对报账工作负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票据合规性、合法性的正确判断,从而影响了财务合规、合法的正确执行。有的村干部仍保留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未能与时俱进,部分村存在坐收坐支现象
(三)村组会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部分村会计年龄偏大,不能适应现在工作的节奏与模式,特别是组级财务人员年龄老化率更高。
(四)资产资源发包欠规范。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级的农田水利、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成为集体经济主要收入的支撑点,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程序欠规范。2017年6月1日,云阳街道在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后,要求所在村、组对到期合同统一进平台交易,但有些村、组级合同到期后没有及时进平台;二是手续欠规范。主要是有些组级收入没有书面合同,只有口头协议,或者合同不规范,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或其他不符合规定要求等等。
(五)资产管理欠规范。一是呆滞应收款。早些年村干部擅自出借资金,导致有些借款至今还没有回收,有些借款现在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二是对资产、资源管理不严。对村组的资产、资源没能统一扎口管理,对欠缴租金追缴力度有待加强。
(六)财务公开欠规范。虽然现在每个季度对村级财务在公开栏进行公开,但是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重大事项和重大支出没有能专项公布,部分村对重大事项不开村民代表大会,财务公开留于形式。
(七)民主理财走过场。现在民主理财每个季度理财一次,都属于事后理财,理财过程中,理财小组没能对村委会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提出质疑和实质的意见,使每季度的理财成了走过场,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监督作用。
三、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端正和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保证农村稳定的大豆来抓,要充分认识村级财务管理对于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反加强村级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管理,通过多渠道组织培训,并互相交流心得。
(二)抓好村级会计队伍建设。村级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使会计人员在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上都要具有一定的水准。适时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健全和实施,使会计人员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使村级财务工作规范化。
(四)认真落实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实行财务公开,是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各村委会一定要按要求规范财务公开制度,不仅对支出情况公开 ,对村民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对重大收入和支出项目要专项公示。民主理财小组履行职责,对不合理的支出要提出意见,不能让民主理财流于形式,要真正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审核作用。
总之,农村财务管理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寻求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财务管理方法,才能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做好,使之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坚强后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关于完善村规民约,助推乡村治理的
调研报告
 
司徒镇人大
 
今年,镇人大对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现状、作用等一些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形成年度个人调研报告,为下一步解决问题,推进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一、背景及现状
村规民约作为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准法"的自治规范,是全体村民共同意志的载体,是村民自治的表现,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共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这表明,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不断加强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司徒镇位于丹阳市西郊,是全国知名的“眼镜之乡”,镇域面积91.7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居委会,第七次人口普查总人口54070人。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各村均制订有村规民约,内容涉及爱国爱党、社会治安、婚姻家庭、生态环境、教育卫生、邻里关系、土地管理等多个方面,绝大多数村规民约内容都体现了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大多村民对本村的村规民约都较为认同,认为村规民约是有意义的、起作用的,在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协商议事活动开展及调研情况看,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千篇一律,雷同化程度较高。通过调查发现,我镇有部分村的村规民约内容几乎完全相同,都是根据镇下发的村规民约范本直接制定,没有“因地制宜”从本村实际出发,导致村民对村规民约重视度不够、可执行力较弱。
2.内容不合时宜,未能及时更新完善。有的村规民约内容过于简单,且内容已于当前形势或法律法规不相符;有的村规民约道德宣言式、倡导式的条文多,口号多实际少,明确村民权利义务条文少;有的只是针对环境保护、邻里关系,治安管理、土地承包等基本事项作出了规定,但对产业发展、民生问题等重点任务提及很少。比如某些在“子女赡养老人”的村规民约中,出现了每年给予“取暖柴2000斤”,这条规定明显已不合时宜,需要尽快修改完善。
3.执行较为困难,村规民约流于形式。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村的工作人员都反映,村规民约在实施过程中只是一纸空文,虽设置了如罚款、在警示平台曝光等制裁措施,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难以执行。如有的村规定“乱倒垃圾、污水者责令其及时清理,可给予20-100元罚款”,但绝大多数村一直以来只用过奖励规定,从没有用过处罚措施。村规民约未发挥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将失去权威性。
三、完善村规民约已开展的做法
2021年,为进一步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司徒镇充分利用各村“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开展“完善村规民约 树立文明新风”专题协商议事活动。各村结合本村实际,围绕解决乡村陋习陋俗、人情往来事项多、负担重等民生难点问题,同时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确定了“ 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爱护公共设施、树立文明新风”、“禁止乱倒垃圾,乱堆粪土,乱放柴草”、“绿色生活、拒绝浪费”等11个各具特色的议题,通过一事一议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了一些村规民约,进一步健全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会议结束后,各村协商议事达成共识后,将成果上报各自村委会专题研究,并将相关成果上报镇协商议事室备案。同时引导广大村民参与到村规民约的宣传、落实、监督工作中,倡导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村规民约,乡贤人士积极响应人情减负行动,使之内化为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形成互相监督、共同遵守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村规民约的建议
在调研中通过发现村规民约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制约乡村治理的短板找准,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教育、引导和约束、惩戒作用,将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创新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不断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对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一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建章立约的自觉性,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自觉执行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二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议以及其它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村规民约进行宣传和讲解,使广大村民正确认识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的意义、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乡贤、"两代表一委员"、党员干部、退休老教师等引领作用,动员他们作为村规民约践行的监督员、劝导员、引导员主动参与到村规民约的践行中。
2.严格遵守制定程序。要规范村规民约制定程序,制定和修改村规民约,充分尊重群众制定村规民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正反映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在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中,应该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进行,落实好调查研究、集中意见、提交村民大会审议、公布、备案等有关程序和步骤,不能由村委会或者少数人来制定和修改,确保村规民约的制订符合法定程序,从而使其具有法律效力。
3.因地制宜完善内容。一是村规民约内容上不与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二是要因地制宜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与当前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通过执行好“村规民约”去助推重点工作,解决实际困难。例如乡道的维护与修缮,出钱与出力形式,可以根据村民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来制定村规民约。可借助各村 “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完善村规民约的内容,确保针对性。三是要注重可执行性,提升村规民约权威,要结合各村实际和特色,将各项重点工作纳入村规民约。例如违规处罚轻重适度,既不激化矛盾,又能通过处罚真正达到教育、警示、约束的作用。
4.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在各村大力推行"家庭+个人"积分量化考评管理制度,按照奖惩公开的原则,定期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网格员群等,对村规民约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将积分考核结果纳入到"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评选活动中。对于屡教不改、态度恶劣的,采取批评教育、警告、责令改正、取消荣誉评选等处罚措施,形成以遵守村规民约为荣、违反村规民约为耻的舆论氛围。
 
 
 
 
 
 
 
提升养老机构软硬件设施
推进养老产业公建民营
 
司徒镇人大
 
5月27日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习近平强调,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也始终把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并以镇敬老院和各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推动全镇养老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目前我镇养老产业的现状
(一)敬老院情况:
司徒镇敬老院位于丹阳市西郊,司徒镇南部(原全州镇东风路),占地15亩,共投资200万元,新建五保楼三幢两幢三层7间,一幢三层9间,一幢两层7间,一幢平房,计56间,床位112张,建筑面积2098平方米。敬老院分有居住区、生活区、活动区等区域,整体布局合理,康复活动室设施齐全,院内环境优雅,仅草坪面积就达25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占空地面积的70%;目前院内有工作人员6名,集中五保24人,代养老人4人,每居室居住2人,人均住房面积达10平方米,各单元均配有彩电、电风扇、衣柜等,食堂、办公室、值班室、医务室、健身室、娱乐室、阅览室等硬软件一应俱全。
(二)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情况
司徒镇于2009年开始建设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投资200余万元,目前共有10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4A级1家,2家3A级,7家2A级,总共占地面积达3500余平米,设有休息室(床达98张)、棋牌室、活动室、阅览室、卫生室、厨房、健身器材等相应设施,为司徒镇辖区内1350余60岁以上老人提供服务。其中丁庄、杏虎村的居家养老机构运营情况较好,主要为镇上老人提供棋牌室等娱乐场所,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但也有部分村养老服务中心没有实际运行,存在空设的情况,比如张寺、杏村。
(三)民办养老机构产业的发展情况
目前我镇某村有一家已登记并办理营业执照,但是未办许可证的民办养老机构,相关设备设施存在不足,目前正在运营。
  • 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敬老院方面
1、各镇区敬老院建设时间早,大多建设于上世纪70、80年代,存在土地证、房产证不齐等历史遗留问题,我镇敬老院建于1986年,是由学校改造而来,也存在产权问题;
2、我镇敬老院建设时间早,房屋老旧,基础设施差,设备老化,存在房屋质量安全隐患和消防安全的隐患;
3、敬老院管理人员存在问题,一是人员较少,目前只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两名为退休返聘人员,除去院长和厨师,真正的护理人员只有4名。二是人员专业化不足,相关能力有限,往往是上岗后学习,难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4、目前敬老院的收住人员主要为五保户、代养和失能老人,并未对外开放,对于镇上一些老人想要入住的的需求没有满足。
(二)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1、我镇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功能辐射面较小,主要是本村附近的一些老人,享受人群较少;
2、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功能利用率较小,镇上多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提供的都是下棋、打牌等娱乐性功能,例如助餐、文艺活动、午休等功能并未实际运转;
3、没有专业化人才参与管理,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很好的照顾老人。
(三)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1、民办养老机构普遍资金投入不足,民办养老机构投资规模较小,以租地自建和租房改建为主,难以形成长期投资;给民办养老服务机构造成了严重的债务负担。由于投入不足,民办养老机构大多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医疗设施和老人康复训练设施。也存在房屋质量安全隐患和消防安全隐患。
2、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养老机构由于不能提供正式编制,专业人员很难引进,养老机构的发展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引进了也非常不稳定。一些养老机构为降低运行成本,主要使用一些下岗人员,人员流动频繁,整支队伍实际是由一批又一批的新手组成,难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3、民办养老机构管理不够规范。从目前情况看,民办养老机构主要受民政部门和老龄委的双重管理,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行业组织,缺乏独立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许多民办养老机构直接套用其他行业的服务模式进行服务,如宾馆式、医院式等,这些服务与养老群体的养老需求并不适应。
三、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和需求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即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据了解,在2020年到2050年这段时间里面,我们国家的老人数量还会将持续的增加,老人的养老问题或将成为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二)社会上的养老机构经营、扩产需求。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结构多元化,具有较广的市场空间,老人入住养老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退休工资的高低以及子女的经济条件状况。从现阶段来看,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入住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目前全市主要有3个养老机构,分别是西门公寓、红叶颐馨园以及丹凤公寓,它们均积极与乡镇对接,寻求合作,非本地的养老机构也希望介入合作。
3、本地百姓的养老需求。目前我镇敬老院主要是收住特困供养户和代养、失能老人,不对外开放,而市区养老机构距离远、价格贵,与当地百姓离家近、价格优惠的意愿不一致。当地百姓的养老需求难以满足。
四、养老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投入资金对公办养老机构的软硬件设施提升。目前我镇对敬老院投资300多万进行改造,一是按照工商要求对食堂进行改造,洗菜间、厨房、打饭间隔开,生熟区分离。二是对敬老院东、西两楼的消防设施按照市级要求进行维修、升级;三是对南楼进行了改造升级,并完善了消防、电梯、房间设施的配备,使敬老院在消防、食品和安全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二)规范民营养老机构的产业发展和经营。现有民营养老机构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和缺乏专业性管理,因此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很重要,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主要包括养老机构申办的规定、审理以及养老机构运行期间的质量监督。也可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资金支持、土地划拨、能源费用减免、配套建设指标等方面,帮助其高标准发展。但是相关养老机构的在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考虑到实际情况,也可以降低相关要求,发展农村、社区互助养老院,解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对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打造和运营扶持
1、目前我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存在功能辐射小、利用率低的问题,为使更多老百姓可以享受到相关服务,应加强相关扶持,可以进行资金支持,提升其服务标准;
2、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民政负责,可以考虑让老年协会、老年机构等组织进行介入,这些组织机构能更好的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提升,方便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更加优良的服务;
3、引进专业化社工,对从业人群进行专业化培训,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4、着力推进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为进一步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好敬老院闲置资源,减少财政投入,扩大服务人群,推动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和扶持政策落地,推动政府由直接提供者向服务购买者、监管者转变,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支持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主体,积极推进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改革,镇敬老院改革后,必须保证服务用途不改变,在确保当地特困供养对象养老需求的基础上,向本地失能、高龄的困难老开放人,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优质、完善、安全的养老服务。
 
 
 
延陵乡村振兴实践浅析
 
延陵镇人大
 
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位于丹阳市西南部,与丹徒、金坛接壤,属省级茅山革命老区,是丹阳的四大古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0.43万公顷,总人口6.5万人,下辖13个行政村、2个城市社区。延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6000多年历史的凤凰山遗址、国家“AAA”级九里风景区,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民间传说发源地,也是国家卫生镇、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江苏省规划建设示范镇。                     
一、延陵乡村振兴实践的现状
近年来,对照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实践:
1.厘清要素资源,确定振兴方向。延陵地处西太湖流域、茅山脚下平原地区,拥有良田8.9万亩,优质水面6000亩,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延陵的历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稻米种植具有地、水、气的自然优势,我们重视水稻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创建“味稻小镇”,千方百计解决销路问题,打造区域大米品牌。充分挖掘季子德政、诚信文化和以贺甲大捷为标志的红色文化、贡氏抚岳的忠义文化,擦亮延陵文化底色,并将文化元素融入至村庄整理、产业振兴之中,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2.完整规划编制,实现面貌改善。围绕延陵独特的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资源,我镇先后多次进行专项的、概念的和局部村落的规划编制。我们对专业技术人员规划进行消化吸收和完善整合。在重点核心区域,结合行政性规划和地形地貌,转化形成可落地的设计方案。先后争取上级资金4842万元,实施了美丽宜居镇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国家传统村落保护、西太湖流域庄湖水环境整治及小微水体整治等多个项目,镇村面貌有了整体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尤其是特色田园乡村项目,涵盖了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等多项内容,开启了综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3.强化党建引领,创新村级模式。我们在实践中认为,村级基层组织积极性的发挥,是振兴之路的关键。我们指导鼓励村组织发力,成为乡村发展的原动力。九里村两委抢抓特田项目建设的主动权,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对季子庙景区西部进行水岸同治,投资种植百亩花海,吸引游客,丰富了旅游业态,提高了集体收益。东皇村是纯农业产业的内陆村,两委干部瞄准土地做文章,购置农机,流转土地,村干部主动参与农业种植,去年订单农业收效明显。延陵村杨城桥自然村从清理历史组级账务入手,公开收支,成立监督小组,激发党员参与组级事务的热情,形成组级议事规则,是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尝试。
二、延陵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境
延陵乡村振兴虽然在认识问题上有了提升,也逐步进行成功的探索,但总体上水平不高,进展不快,获得感不强。我们认为目前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重视。
首先是缺“人”。缺实实在在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和建设者。一是当前考核导向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激励效应不足,党政干部有的不愿推进乡村工作。二是镇村两级干部对农业生产的规律研究不深,指导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不足,实践经验缺乏,长期以往农村工作也不会干。三是客观上因我市工贸经济发达,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吸纳大多数优秀农民,务工人员逐步增加。以我镇九里村为例,2020年全村50岁以上人口占85.5%,青壮年劳动力“离土”成为常态,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化率不高。缺“人”是表现,缺“才”是根本。
其次是缺“钱”。由于农村人口的转移,农村基础设施需求下降,投入与人口比例的反向作用,造成农村公共投入的压力明显高于城市,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工商社会资本的导入也是困难重重,有投入收益不相当,有产权不明晰,有集体利益不好协调等问题,同时,招商引资政策不明朗。农业政策性补贴均等化,无法集中投入农业农村,据不完全统计,我镇每年有1600多万元的资金下放农业主体,大多数都转化为个人消费性支出。
最后是缺“项目”。当前农业农村中,生产无序、经营分散是阻碍发展的重点问题,也是要害问题。一方面农业生产单打独斗的占大多数,仅仅会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的占大多数,产供销一体化的内部组织不健全。另一方面,从外部结构来看,整产业链匹配度严重失衡,产业化过程势在必行。产业化的过程,也是组织化的过程,组织化最好的方法是项目化,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为其他资本嫁接的基本基础。
三、如何解决工商资本下农村的问题
乡村振兴是一个战略目标,我想实现的过程应该是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商资本能否流畅地导入农业,可能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标志。围绕工商资本下农村,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
第一,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规划引领的作用就十分重要,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游则游,镇村两级结合本区域特点,编制产业目标、发展步骤,过程中就会清晰地掌握工商资本的来路和去向。
第二,盘点资源要素。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要素,分类做好土地规划,在现行土地政策下,制定土地要素让渡方案。乡村的生态环境也要作为有价值的要素,做好保护和长效管理。同时,应用好文化文明一定是给我们农村增值增效的。
第三,改变经营理念。资本的属性是追逐利益的,资本导入过程是求回报的过程,这一特性要求我们要有投资回报的理念。目前农业几乎完全商品化、社会化,自给自足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市场规则主导,我们的经营方式势必改变,适应市场,同时,没有农业项目化的经营模式,工商资本也无法找到接口。
第四,政府政策匹配。土地规划是核心的政策保障,我们充分研究现行政策红利的释放和承接,对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宅基地等等进行充分研究,如何在本地落地。招商引资政策,尤其是农旅项目、高科技前沿农业项目等,该类项目投资大,成本回收期长,要树立共成长的理念,在土地配给、鼓励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
作为基层组织来讲,做好两件事:
一是研究好产业,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
二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瞄准着力重点  构筑联动格局
协同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
 
珥陵镇人大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作为黄茅老区乡镇,珥陵已充分依托区位、产业、扶贫项目与资金等实现了全面脱贫,但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更好破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真正变“输血”为“造血”,现以珥陵镇中仙村为案例,就全镇层面如何有效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中仙村位于珥陵镇西南部,G233、丹西公路穿村而过,村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近年来,中仙村在上级的关怀和支持下,依托区位优势,全方位提振村级经济,与碧云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和芳杰家庭农场等深度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增收“置换传统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村的经济薄弱状况,目前全村工业企业23家。2020年中仙村村集体总收入94.81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75.56万元,补助收入19.25万元。目前,村级在实现增收方面尤其用好“四类资源”:
一是农业设施资源。结合前两轮扶贫项目推进,农业大棚是当前中仙村重点经营性收入之一。目前全村共有农业大棚114亩,前期租金为1200元/亩,2021年已上涨至1500元/亩,即收入可增加3.42万元。因农业设施为易损耗资产,中仙村将鼓励承租方参与设施管护,以适当租金优惠调动承租方积极性,确保资产减缓流失。二是上级移交资源。上级部门已将位于中仙的交管所移交村级管理(交管所建筑面积共400m2)。今年,中仙已成功引入企业进行“村企联建”,上半年企业已在不改变资产所有权(村级资产)的前提下,投入20余万元完成了房屋改造。2022年起,将以每年5万元的收益出租给该企业。这种资产盘活模式,既能增加村级有效经营性固定资产,又能获得租金持续增收。同时,中仙村也在与镇级积极对接,争取承接镇级较难盘活且价值不高的资产,作为存量资源,比如占地4亩的越塘小学,中仙将积极做好资产盘活,计划招引无污染、噪音小、适合在村里发展的小项目入驻。另外,下阶段,将全面梳理村级可用资产,通过多方整合资源改造或修缮后出租,或通过与企业规范合作的模式,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村级收益。三是高效增收资源。在充分梳理本村增收渠道后,主动向镇域内其他村学习,初步了解到建设标准化厂房出租、改造旧厂房、入股惠农科技、投资慈善总会平台(目前年度收益率10%)等方式收益较高且相对稳定。但就建设标准化厂房而言,目前村级资金相对薄弱,且村级范围内缺乏合适地块,后期将主动与镇级或其他村对接,争取依托多村或镇村联动模式联合建设。四是耕地后备资源。做好村级土地复垦文章,助推村级经济持续增收。2020年中仙村共计复垦土地37.19亩,获得上级专项资金55万元,复垦完成土地流转价格500元/亩。下一步,中仙村将切实加强统筹与协调,进一步梳理散落在各村组闲置的坑塘水面资源,结合村级实际做好复垦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结合珥陵镇中仙村发展实际,如何更加高质高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更好实现乡村振兴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目前主要有以下几大难点。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还缺乏热情与活力,同时观念滞后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有时容易满足于出租厂房、大棚、土地等微小租金收入,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路,村集体经济缺乏项目带动和管理。二是增收渠道仍有待拓宽。部分村有集体资产,但由于土地较为分散,难以集中管理,导致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有时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三是人才外流还比较严重。发展村集体经济,需要大量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人才,对人才要求较高。但农村发展机会少,有知识、有技术的能人大部分选择城镇就业和创业。同时,村干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都相对偏低,岗位本身也缺乏一定吸引力。
三、下一步举措
(一)关键在“人”。重点解决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上“畏难”“依赖”的等靠要思想,尤其要把更多经济能人引入到村级队伍中。一是依托考核机制优化“村书记”队伍。“村书记”作为村级发展的领头雁,直接决定村级能否高效发展。珥陵把增加村集体收入作为村级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村组财务管理乱、村级债务无缘故陡增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针对连续两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未达预期增幅的,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联合约谈。针对年度经营性收入增幅“前三位”的,拟将综合考核成绩依次增加5%、3%、2%,增幅明显的年终综合考核等次直接跨档进位。二是依托激励机制调动村“两委”干部队伍。研究制定激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办法,拟以当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增量总量为奖励标准(最后三位不享受奖励),从增量中提取20%作为奖励性经费(原则上每个村不得超过2万元),主要奖励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出贡献的在职村干部,村书记所得奖励不超过奖励资金总额的30%。另外,目前村级招待费支出每村每年核定标准为5万元,为激励村级经济发展,村级经营性收入达100万的村在原定标准基础上上浮30%,即为6.5万元。三是依托保障机制吸引优质人才队伍。以村为单位,对农村实用性人才进行拉网式排查,择优考察进村干部队伍,尤其对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优秀退伍士官、本土企业家和大学生等优先考虑。该类人员在村级增收中有突出贡献的,结合增收贡献与实际表现,优先考虑进入定额干部队伍,更好调动积极性。
(二)重点在“产业”。产业是村级“造血”的关键,尤其要通过挖潜现有资源、盘活闲置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助推产业发展。一是抓现有可用资源增效。明确镇农经部门牵头全面梳理村级现有可用资源,比如门面房、厂房等,针对收益偏低的,由镇级统筹多方资源,力争收益最大化。以珥陵村级门面房为例,5个村购置的1400余平门面房,目前年度总收益仅4万元。后期镇级将依托其临近幼儿园的优势,以相对整体发包形式吸引服务型单位招租。二是抓闲置低效资源盘活。珥陵村级可持续增收渠道相对偏少,因此镇级拟适当移交资产作为村级储备资源。为盘活闲置资产,珥陵已成立“五人核心小组”为主体,规建、国土、经服等部门为辅助的工作专班,充分评估国有闲置资产,拟移交部分无法承载项目的闲置校产或七站八所。后期将重点引导村级结合公共空间治理,对村级闲置低效资产进行深度摸排。针对可利用资产,鼓励各村整合资源修缮改造,或“以建代租”引入企业盘活利用,规模较小的,鼓励规范开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针对长期闲置的坑塘水面,鼓励结合实际进行土地复垦,做好指标储备,争取专项资金,去年珥陵最多的大施村,完成97.2亩土地复垦,专项资金达146万元,中仙村也获专项资金55.7万元(该资金可用于村级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支出)。三是抓本土特色资源整合。明确各村挂钩领导指导村级做好区位、资源等优势分析,梳理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清单,推动村企联建,比如既能增收又可带动就业的农产品预包装项目。尤其围绕香醋、山羊、面机等优势产业所在村,由镇级牵头相关分管领导谋划村级抱团项目清单。同时,珥陵将充分依托茅山老区、省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省级农业园区等优势,积极协同村级对接财政、农业农村等上级部门,加大政策资源及扶持项目的争取力度。
(三)核心在“增收”。一是聚焦增收资源。结合扶贫项目收益情况看,珥陵标准化厂房、高炮广告牌等收益较高且相对稳定。据调研,新庄、祥里、黄埝等3个村依托扶贫资金联建3栋标准化厂房,共计1.2万平,总投资约1650万元,目前各村年均收益已达32万元,且收益以每年4%的增长率递增。中仙村依托G233穿村而过的区位优势,打造高炮广告牌2座,年收益10万元。丈山村通过改造2处闲置厂房对外出租,年租金超10万元。后期,珥陵在协调推进村级扶持项目上,将更多倾向于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同时探索以镇村、多村、村企联建,收益共享机制,更好破解单村发展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难题。以积庆村为例,目前正积极争取省级黄茅老区项目,拟与珥陵优质企业合作,共同投资300万元建设1700余平方米标准厂房,预计年租金可达20余万元。二是借力社会资源。鼓励村级借助市级慈善总会平台增收,目前年收益率达10%。以珥城村为例,近两年已投入300万元,每年可增收30万元。更好依托市级平台增收,比如入股惠农科技平台,目前丈山、中仙、祥里、扶城村均有入股,各村年均收益10万元。另外,护国、大施、丈山前期分别购置界牌标准化厂房、华东建材市场门面房,在无实质性稳定收益情况下,市级统筹投资资金重新入股惠农科技,年收益不变,目前护国收益36万元、大施收益28.8万元、丈山收益39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用好土地资源。全面梳理适宜入市的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吸引成熟项目落地。比如,护国村24亩地(欧泰项目)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获得专项资金185万元。因珥陵校舍资产分散在各村,此块资源将是探索村级经济增收的重点。今年全镇已高效盘活使用校产3处(沈甲小学、红庙小学、南城小学),此外珥陵规上企业鹏辉照明拟摘牌购置联丰小学,利民中学、黄埝小学等也在努力盘活中。同时,全力探索土地作价入股增收模式,拟采取“租金保底、股金分红”形式,实现村级高效增收。四是把握优势资源。珥陵作为传统农业大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持续壮大,目前全镇共有专业大户32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16家,家庭农场90家。下阶段,将聚焦果蔬、花卉、农产品深精加工等领域,推动村集体组织与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经营,通过固定分红加收益分红等模式,实现“双赢”局面。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珥陵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珥陵镇人大
 
自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始终把该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重点聚焦高质量脱贫再发力,查漏补缺,对标整改,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硬任务。2021年对我镇近几年扶贫工作的项目招引建设与民生改善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并形成如下报告:
一、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一)建档立卡户方面
 我镇共计建档立卡户(未标注脱贫不享受政策)146户261人,其中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现已全面脱贫,脱贫摘帽均严格履行“五签字、五确认”程序。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在持续完善信息。针对此次我镇在第三方机构验收评估及镇江抽查中共发现的三大类5条问题,包括建档立卡户收入与实际收入不一致、走访照片存在重复、帮扶手册漏签字等,目前均已由帮扶责任人重新走访核实,整改到位。同时,结合第三方机构抽查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排查,重点复核信息采集表、脱贫认定表、脱贫公示表等关键资料,排查帮扶手册不完善等易忽视问题,对排查出的问题,逐一过堂,确保各类基本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累计完善系统数据15条、台账资料60余份、帮扶手册100余份。二是在持续细化摸排。重点针对全镇“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进行摸排,全镇暂无边缘户,“脱贫不稳定户”共计2户7人,均已细化“一户一策”。针对缺乏劳动力的丰江花户,我镇在落实资金慰问帮扶的基础上,将该户纳入“高水平小康·丹阳在行动”的活动中,依托平台发布1.5万元的助残帮扶需求,目前我镇志愿者正积极对接爱心人士;针对眭留书户,我镇有效协调,目前该户已转低保贫困户。三是在持续全员发动。结合疫情特殊年份,督促帮扶责任人在按时完成季度走访任务的基础上,因户制宜加大走访频次,尤其注重在重要时间节点和传统节日给予必要的人性化关怀。同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摸排全镇有务工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完善信息库,形成有效对接,防止因工资性收入骤减影响稳定脱贫,目前全镇有务工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共57户66人,其中在外务工66人,收入较为稳定,均稳定脱贫。
(二)经济薄弱村方面
我镇自2012年以来共实施扶贫项目36个,总投资5028万元,年收益401余万元。扶贫项目主要分为两轮,第一轮扶贫项目为2012年至2015年,第二轮扶贫项目为2016年至2019年,2020年进行黄茅老区扶贫项目,2021年进行乡村振兴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1. 第一轮扶贫项目基本情况
珥陵镇第一轮扶贫项目共涉及全镇10个行政村10个项目,总投资3054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065万元,项目年收益257.3万元。(详见附表)
珥陵镇第一轮扶贫项目基本情况
序号 行政村 项目名称 总投资 其中:项目资金 年收益 备注
1 护国 购界牌标准化厂房 296 120 36 由于房屋产权证无法办理,2018年投入资金已退回后入股惠农科技公司,年收益不变。
2 大施 240 120 28.8
3 丈山 购华东建材市场门面房 237 120 39
4 新庄 珥陵镇物流配载中心建设 550 120 28.5 第一年收益28.5万元,2019年起每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4%。
5 黄埝 550 120 28.5
6 祥里 550 120 28.5
7 中仙 大棚建设 93 60 10  
8 积庆 畜禽粪便加工处理厂建设 160 105 12 因环保不达标,已拆除。
9 珥城 旧厂房改造(建业食品厂) 85 60 15  
10 扶城 山羊养殖基地建设 293 120 31 因畜禽禁养,暂停养殖。
小     计 3054 1065 257.3  
单位:万元
2. 第二轮扶贫项目基本情况
全镇本轮脱贫攻坚工作共涉及8个经济薄弱村,其中2016年达标2个(新庄村和黄埝村),2017年达标3个(积庆村、扶城村和大施村),2018年达标2个(祥里村和丈山村),2019年达标1个(中仙村)。8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实施了15个扶贫项目,累计投资1615万元,年收益115万元。今年以来,我镇重点对本  轮15个扶贫项目逐一梳理,评估项目资金和减贫成效,排查项目建设管理、运营及收益情况,完善从项目申报、公示、实施、监管、验收到资金拨付、使用、收益管理等各方面台账资料,做到项目数据清晰、收益稳定。具体情况如下:
精准扶贫项目方面:主要分为物业类和入股类项目。物业类项目为大施、新庄、积庆、祥里、黄埝等5个村购买珥陵镇开泰小区物业用房项目,总投资846.1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670万元,村自筹176.1万元,年收益48.4万元(包括前三年保底年收入45.4万元);入股类项目分别为丈山村入股丹阳市惠农科技合伙企业和祥里、中仙村入股丹阳市惠村科技合伙企业以及扶城村入股珥陵大汤山羊市场有限公司,共投资54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452万元,年收益42万元。
省级黄茅老区项目方面:主要为光伏发电、固定资产出租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施村、扶城村的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5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53万元,2019年收益3.12万元。固定资产出租项目分别为丈山村旧厂房改造、祥里村购买农业机械、中仙村高炮广告牌建设项目,3个项目总投资122.84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96万元,年收益21.1万元。丈山村倪甸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42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40万元。(详见附表)
珥陵镇第二轮扶贫项目基本情况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
类别
行政村 项目名称 总投资 其中:项目资金 年收益 备注
1 精准扶贫项目 丈山 入股惠农科技 150 100 12  
2 中仙 入股惠村科技 150 150 12  
3 祥里 入股惠村科技 100 82 8
4 扶城 入股山羊市场 145 120 10  
5 新庄 购开泰小区物业用房 136.35 130 6.8 此收入包含前三年保底年收入
6 大施 171.69 150 10.2
7 黄埝 167.69 130 10.7
8 积庆 185.95 130 10.2
9 祥里 184.42 130 10.5
10 省级黄茅老区项目 大施 光伏发电项目 30 28 1.72  
11 扶城 29 25 1.4  
12 丈山 旧厂房改造 30.58 27 3.1  
13 祥里 购买农业机械 31.6 29 10  
14 中仙 高炮广告牌建设 60.66 40 8  
15 丈山 倪甸道路建设 42 40 0  
合   计 1614.94 1311 114.62  
3.2020年度扶贫项目基本情况
2020年我镇省级黄茅老区扶贫项目和市级茅山老区扶贫项目共7个。省级黄茅老区扶贫项目为大施村购买农业机械项目和扶城村道路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67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63万元,预计年收益4万元。市级茅山老区扶贫项目主要为大施、新庄、积庆、祥里村道路维修项目和中仙村购买农业机械项目,预计总投资13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24万元,预计年收益6万元。
2020年珥陵镇扶贫项目基本情况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类别 行政村 项目名称 总投资 其中:项目资金 预计年收益 备注
1 省级黄茅老区项目 大施 购买农业机械 32 31 4  
2 扶城 道路建设 35 32 0  
3 市级茅山老区项目 大施 道路建设 22 20 0  
4 新庄 道路建设 25 24 0  
5 积庆 道路建设 25 20 0  
6 祥里 道路建设 22 20 0  
7 中仙 购买农业机械 45 40 6  
合   计 206 187 10  
4.2021年度扶贫项目基本情况
2021年4月,我镇成功申报4个镇江市级振兴发展茅山老区专项资金项目,并于10月底前完成项目的招标、实施、验收、审计等程序,4个项目基本情况如下:
1.扶城村:扶城村的“购买农业机械项目”于2021年8月进行了招投标,计划以40万元购置两台大型拖拉机及一台插秧机;8月底完成机械购入,实际投入资金39.92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1万元,村自筹8.92万元;截至10月底,三台机械均已通过珥陵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出租,每年为扶城村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6万元。
2.新庄村:新庄村的“购买农业机械项目”于2021年78月进行了招投标,计划以40万元购置一台收割机及一台挖掘机;8月底完成机械购入,实际投入资金39.5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1万元,村自筹8.5万元;截至9月底,三台机械均已通过珥陵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出租,每年为新庄村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5万元。
3.大施村:大施村的“购买农业机械项目”于2021年6月进行了招投标,计划以30万元购置一台收割机及一台无人机;7月底完成机械购入,实际投入资金29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4万元,村自筹5万元;截至10月底,三台机械均已通过珥陵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出租,每年为大施村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4万元。
4.中仙村:中仙村的“乡村振兴钢架大棚改建项目”拟投入50万元建设27个钢架大棚;7月底完成项目招标并进行大棚建设,9月15日34.1亩钢架大棚全部建成,中仙村聘请江苏湖滨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丹阳分公司进行项目的全程监理,并委托江苏万基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工程审计,项目审计价格为44.41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8万元,村自筹6.41万元;截至目前,该项目大棚已通过珥陵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出租,每年为中仙村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6.14万元。
下阶段,我镇将充分发挥村党委书记、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及帮扶责任人的关键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共同查摆建档立卡户脱贫、扶贫项目推进及收益问题,确保脱贫不脱帮扶。针对收益较困难项目方面,立足镇级资源优势统筹推进,比如针对购置物业用房项目,前三年各村每年约十万元的兜底收益已全部发放到位,后期将积极协助村级做好公开招租,争取获得更高收益;针对村级持续增收方面,结合“闲置资产盘活”行动,有效推进招商引资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充分依托分布各村的闲置校产资源,着力引进一批相对成熟的项目,提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带动周边百姓就业致富。
二、“高水平小康、丹阳在行动”活动推进情况
根据“高水平小康、丹阳在行动”活动安排部署,全镇50名志愿者先后完成3轮支出型贫困户摸排,根据“因病因残因意外造成的支出远超收入家庭,且家庭成员无不良嗜好、口碑良好”的要求,做到精准摸排、不重不漏。同时,依托“村民议事小组审核、志愿者走访、镇级审核”三重模式严把“入口关”,2021年共计摸排出84户91人,已认领80户82条;2021年,继续在平台发布帮扶信息34户34条,目前已全部认领结束。
三、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返贫风险有待全面消除。结合2019年脱贫数据统计,全镇75%以上建档立卡户均依托低保、五保、残疾补助等政策兜底资金脱贫,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2.村级持续增收渠道有待拓宽。根据2020年村级收入统计,十个行政村村集体年收入超8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70%左右。但本轮部分项目收益较低,比如物业用房购置项目,年出租收益普遍不足万元。
四、下一步巩固提升扶贫工作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和举措
一是促进产业减贫及升级,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产业升级是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产业发展中,牢牢把握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打一场振兴乡村经济的产业革命。二是制定县级、乡级以及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三是鼓励多元产业发展,在原有扶贫产业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增加值。四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是坚持绿色减贫及发展,实现生态宜居。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贫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是在观念继承层面,生态振兴要继续以“两山”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起来,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与资金有序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二是在内容上,要从生态保护、农业新业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三是在实施方法上,采取法律方式保证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切实落地,通过立法来保护乡村整体环境。
三是促进组织衔接及强化,实现治理有效。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就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一是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二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将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与乡村振兴衔接,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三是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继承发扬脱贫攻坚治理精华的同时,重点抓好法制建设,以法治推进乡村振兴。
四是强化人才培养及提升,实现人才振兴。由于中国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导致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发展遭遇严重人才瓶颈。脱贫攻坚与锻炼干部、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特色扶贫的重要经验。在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政府应继续发挥主动性,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补足农村的人才短板。一是以“内育”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培养新时代的乡土人才,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二是以“外引”促进乡村人才的最优化配置。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坚持“四同”理念 打造“四型”人大
确保乡镇人大工作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导墅镇人大
 
说实话,没有到人大之前,我总觉得“开一次会、作一次报告、举几次手”就是乡镇人大工作的写照,但事实远非想象中的模样。近几年乡镇人大在上级人大的指导、本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突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围绕难点、热点、焦点民声,主动作为,依法履职,在高质量发展中同样发挥了的贡献。我们江苏省丹阳市导墅镇人大的“规范化建设、网上人大建设、代表作用发挥、民生事项代表票决制、环境报告制度、人大理论研究”等工作均走在了全省和镇江市的前列,5次在全省和镇江的会议上作汇报交流,并远赴新疆宣讲授课,17篇调研文章被国家级人大媒体录用,5篇文章在全省和镇江市人大论文评选中获奖,95名市镇代表均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疫情防控中彰显了代表风采。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在民主法治建设日益完善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笔者感觉,乡镇人大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四同”理念,打造“四型”人大,才能使乡镇人大工作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 坚持与党委同心,打造“责任型”人大
乡镇人大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强化责任担当,与党委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力。同时,站在个人的立场,与党委同心是建设家乡的基本保障。作为出生在导墅、成长在导墅、工作在导墅的一员,比任何人都有责任为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出力,我们始终和党委政府一起,戮力同心,问百姓之所需,知百姓之冷暖,解百姓之愁烦。
二、坚持与政府同频,打造“实效型”人大
立足监督职能,聚焦四大重点,做到政府的工作开展到哪里,人大的监督就跟踪到哪里,使确定的监督项目、开展的监督工作更靠中心、更贴民心。一是聚焦高质量发展难点。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监督思路创新的着力点,围绕经济转型、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美丽丹阳等重点工作开展调研、视察和监督,发挥人大的参谋助手作用。二是聚焦民生实事落地。要坚持“民生为先、公益共享、量力可行”的原则,认真组织,常态跟踪,精准监督,让实事办到实处,让民生汇聚民心。三是聚焦环境报告制度。2020年,镇江市人大和丹阳市人大在导墅镇首推环境报告制度。我们四个“三”的工作法已在全镇江市推广,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擦亮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四是聚焦法治政府建设。变通法治政府监督模式,以“做得行不行,代表评一评”为主题,对政府专项工作和执法服务单位开展“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专项评议,加大法治宣传,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三、坚持与人民同声,打造“活力型”人大
人大工作的活力来自于代表工作的活力。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代表为主体,从三个方面激活代表履职的“一池春水”。一是完善机制。完善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代表履职登记制度、积分制度、代表履职监督办法和代表经费管理办法,让代表在监督政府工作的同时也接受人民和制度的监管。同时,在明年代表任期届满之时,编撰好《我们这五年》电子书,作为评先评优、代表连任以及履行职责的依据和纪念。二是丰富活动。除了有计划地组织好传统的“述、问、评”活动之外,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多开展一些教育资助、公益帮扶等助力活动,引导代表在支持社会建设中争做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人大代表。三是提升效能。规范代表建议办理程序。一方面,以“人大初审、政府联审、代表协审”的方式,确保建议的高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询问刚性问效、满意度复核评议问效、跟踪督办持续问效、年终考评约束问效,促进政府部门用心办民情。
四、坚持与时代同步,打造“规范型”人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我们处于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就必须以高标准的要求不断优化自身建设,与时代同频率,与改革同步伐。一是注重代表素质。采用专家授课、经验交流、公众号推送、主题实践等多种方式,认真组织代表学习党的新理论、人大的新知识、身边的新典型,让代表们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人大理论指导实践、用榜样力量推动工作。二是注重工作规范。严格按照市人大“三有六规范”、“六簿三册”等工作要求,提升乡镇人大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各项制度,用活“代表之家”,按照“年年有计划、季季有议题、月月有重点”的工作规程种好人大责任田。三是注重信息宣传。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在乡镇人大工作中的作用,实现代表建议实时互动交流、代表履职线上线下结合。在此基础上,致力于理论研究和人大宣传工作,认真总结撰写调研文章、工作动态和代表事迹,提高人大工作的影响力。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时期的人大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乡镇人大工作实践中,我们将继续站在新高度,推动新实践,开创新局面,在争先进位跑起来的氛围中发挥乡镇人大的应有作用!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渗入一方网格  连起一片民心
——乡镇人大畅通闭会期间全过程人民
民主渠道的新实践
 
导墅镇人大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强调了要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并对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乡镇人大处于民主政治的最前沿,直面亿万群众,如何畅通闭会期间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成果现实又直接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是当前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江苏省丹阳市导墅镇围绕闭会期间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实施“人大代表进网格”,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在社会治理网格中充分发挥了代表作用,可以说真正打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后一米”。
一、畅通民主渠道——人在格中走
在畅通乡镇闭会期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我们实施了两手抓方略,一手抓线下代表之家。重点加强了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的软硬件建设,人民有话来“家”说,代表履职在“家”做;一手抓线上代表之家。为适应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工作需求,建立了“网上人大”平台,积极拓展线上代表之家,基本实现了“线下之家功能齐全,线上之家方便快捷”,在民意征集、代表监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在工作运行上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线下之家因为设置了固定的代表进家接待时间,大部分时候成了一种摆设,长期闲置或者被挪作他用;而线上之家,由于网民素质的差异,建议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甄别信息的真假,网民多用网名,难以查找他们的真实身份进行核对。针对这些不足和缺憾,借助乡镇社会治理网格化的基础,导墅镇人大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积极拓展代表履职平台,拓宽全过程人民民主渠道,组织全体市镇人大代表渗入社会治理的网格之中,建立《人大代表进网格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规程》,要求每一位市镇人大代表在原来联系三名选民的基础上,每月至少在网格中走访一次选民,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并公示每一位市镇人大代表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确保随时在格中待命,随时听取选民意见,随时为选民提供服务。
二、建立民主机制——话在格中讲
专门建立了“双联”、“五进”、“四定期”工作机制,促进人大代表进网格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双联”,即:代表联系网格,代表联系网民。“五进”,即:宣讲进网格、履职进网格、监督进网格、服务进网格、实事进网格。“四定期”,即:民情定期收集、服务定期开展、情况定期分析、活动定期评价。把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参与管理、有效监督、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作为人大代表进网格服务的重点,倡导代表在网格中每月接待一次选民、每月收集一次民意、每季关注一次网格难题、每季开展一次政策法规宣讲、每年领办一项网格实事,引导选民群众有建议直接在格中提出,有问题直接在格中协商,有矛盾直接在格中调解。今年以来,该镇人大分别组织开展了“人大代表进网格接待选民”、“人大代表宣讲红色故事”、“反诈骗法规宣传”、“水美导墅暗访”、“民生实事专题督办”、“人大代表旁听案件审理”、“助力疫情防控”、“危旧房改善专项视察”、“集体资产管理调研”等宣讲、走访和监督活动,听取选民声音,查找存在不足,有力推动了导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推进了各项民生实事的建设进度。
三、实施民主监督——事在格中办
代表们通过进百家门、知百家情,也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更应该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职于行。今年以来,全镇92名市镇人大代表进网格接待选民1200余人次,走访选民1120余人次,收到意见建议62条,均通过交办、视察、调研、质询等监督手段进行办理推进。其中,通过纳入镇级票决民生实事10条,均在年底前全部办结;列入镇人代会建议14条,办结率72%;列入环境报告制度建议12条,办结率70%;列入固定资产审议建议2条,均已办结。其余不属于镇级办理的建议均交由涉及网格的网格长办理。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在这些办结的民情建议中,有投入3000万元的实事工程,也有投入几千元的民生小事。如2018年底,镇人大代表王书平、路玉娥在网格走访时了解到,选民们对里庄片区学前教育的安全环境、交通环境、学习环境意见较大,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易地新建。这两位代表在2019年初的民生事项征集时予以提出,镇人大和镇政府及时开展调研,将该项易地新建工程列入了2019年度的票决民生事项,政府全力以赴,人大全程督办,该项工程已于今年上半年办结。今年 9月,该片区的孩子们终于在新的校园学习生活,选民纷纷为此点赞。又如,姜俊代表在网格中走访时了解到,镇东网格沈、马、坟三村地势低洼,逢雨必淹。他立刻协调了网格长和水利部门,于今年汛期来临前在该地段新建一座小型泵站,当今年汛期来临,该片区的群众第一次摆脱了“把生猪养到二楼”的窘境。
四、实现民主成果——民在格中笑
大华桥重建,市代表季和芬每天都会绕道去看一下工程进展;“我年龄虽然大了,但是当一届代表,总要发一点微光”,这是年过古稀的陆志辉代表的朴实语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在百姓的建议、代表的呼吁、政府的实干、人大的监督下相继办成,百姓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箴言,也让代表实现了“当好代表为人民”的诺言,选民和代表的心贴得更近,人民和政府的心也连得更近。通过代表进网格工作的实践,很大一部分代表在选民中有了特定的名字——“老娘舅”、“娘家人”……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大代表。
乡镇人大,肩负着为民用权、为民履职、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我们将把一方方治理网格建成一条条民情通道,连起一片片人心民心,让代表履职尽责有平台,群众反映问题有渠道,在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贡献乡镇人大力量,发挥基层代表作用。
 
作者:蔡小红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导墅镇人大主席
联系电话:13511687170
 
 
 
 
 
 
 
 
 
 
 
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思考
 
皇塘镇人大
 
随着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特别是城镇规划区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价值和资产价值越来越显现,交易活动越来越频繁,这也就形成了集体土地入市需求。
政策依据:
1、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其中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1.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第六十三条规定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②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③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并应当签订书面合同,载明土地界址、面积、动工期限、使用期限、土地用途、规划条件和双方其他权利义务。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等,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3、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二十一条中规定“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   
实地调研:
皇塘镇大南庄村金花桥组试点了镇江市首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2020年12月份,大南庄村金花桥组原先一宗9434平方米土地提供给企业用作生产水泥制品,因不符合环保等要求而停产,土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村组为了盘活该宗地块,正积极谋划出让该地块。恰逢《丹阳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出台,村组抓住了这次机遇,在丹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丹南中心所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了这次土地入市交易。这次探索实践严格按规范操作,使这次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行为达到了合法合规的效果。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省去了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征收环节,简化了程序,加速了审批速度。集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按成交总价款的10—20%缴纳,这跟以往的土地出让金的征收有很大优势,能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这些对土地出让方和受让方都是有益的。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有效举措。
实践启示:
笔者认为,要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除了要按照文件规定动作步骤操作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搞好政策宣传解读
要跟群众宣传解释好政策,界定好可以入市的集体土地范围。这个问题要解读全面,不能误解误读,一定要把握好三个限定词:一是它是集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并不是集体的所有的建设用地,因为农村还有公益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更不是原来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耕地。二是符合规划。即使取得土地使用权,要建设什么也要符合规划。三是用途管制。我市出台的文件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概括地说,允许入市的只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才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并不是说所有的农村建设用地都可以自由入市。这些必须要强调说清楚。
二、提高政策知晓度
2020年丹阳市出台的四份相关文件都是以试行的方式印发,从2020年12月1日施行,有效期一年。截止目前,皇塘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成功的也仅仅是上述大南庄村金花桥组一宗土地。其他村书记曾经在不同场合咨询过该项政策,说明其他村对此项政策并不是很熟悉,更谈不上实际操作了。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可举办专门培训班,主要面向村组干部,让大家都了解、掌握、利用此项政策。
三、摸清地块底数
各村要和国土部门积极联动,要摸清家底,统筹谋划,对符合入市条件的地块要建立专门台账,列出清单,标明面积、分布情况、权属,做到一目了然。过去由于历史原因,各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能处于零而散的状态,而现在的土地使用方则往往要求大面积成片土地,才能便于建设标准化厂房。能否对零散地块进行整合,调整规划,确权颁证,使其符合入市条件。这些都是要提前谋划的。
四、严格操作规范
通过文件解读和调研摸底,目前该项工作尚处于试点试行阶段,不适宜过度创新,要按照文件规定入市范围、入市主体、入市方式、入市程序、收益管理、交易规范等要求,严格进行规范操作。具体步骤可简单描述为符合规划、依法登记、签订合同、集体讨论四个环节,缺一不可,不然就很容易造成违规,反而损害基层群众利益。要增强市场操作的透明度,不能私下授受。所以这个实践过程也需要开展试点,不能一下子就推开。
总体上来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入市是中国土地二元制度改革的突破,其重大意义在于集体土地资产真正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开发建设,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从资源转化为资产、资本的真正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受土地规模、范围等因素的严格限制,其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促进作用以及是否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还有待实践证明。所以我们都希望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能顺利有序推进,真正为乡村振兴助力。
 
 
 
 
 
 
 
 
 
 
 
 
 
 
民声穿透乡镇环境报告工作全过程
 
吕城镇人大
 
“生态环境是必需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基层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以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目标,省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通过相关《决议》,要求全省各市县人大按照新《环保法》的规定,全面建立年度环境报告制度,监督同级政府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聚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决议》为契机,丹阳人大将相关做法进一步向乡镇人大延伸,采取召开镇年中人代会或镇人大主席团会议两种形式,融“看”“听”“问”“评”“督”五个监督环节为一体,通过组织代表视察、听取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实施专项测评、督办审议意见,形成闭环监督镇政府年度环境工作的机制,系统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在打通人大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最后一公里”中,推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丹阳实践。
 
“看”,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
“全镇居民:生态环境建设,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加强环保工作,既是政府责任,也是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开展乡镇环境报告工作前,通过微人大向全镇居民推送“您对导墅镇上年度环境质量状况满意吗?”调查问卷,既是导墅镇人大的必修课,也是丹阳人大普遍推广的规定动作。
“环保工作涉及面广,以环境质量民意调查的形式,广泛发动代表和动员群众参与,才能更好得贴近民生。今年,我们累计共收到8类共95个关于开展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并最终将会前视察的重点,指向了镇水环境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个大的方面”,谈及开展问卷调查的初衷,导墅镇人大想出了金点子,也尝到了甜头。
以广泛征集民情民意为基础,“圈重点”“抓关键”,着力将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环境话题筛选出来,既有助于镇人大代表通过视察,迅速对镇域环境作出最直观的判断,也有助于在监督工作中更好得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在实处。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监督与民意最好的同频共振。
 
“听”,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考虑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镇2020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从今年6月上旬到9月中旬,同样的开场白在丹阳的十个建制镇上,重复响起了十次。
作为镇人大开展生态环境监督工作的核心内容,年度环境工作报告承担着镇政府向镇人大代表“晒实绩”“揭短板”“撸起袖子往前赶”的重要角色。但不同于县一级的年度环境工作报告中,乡镇环境报告鲜有具体的水、土、气等监测指标,直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怎样确定报告内容?丹阳人大在实践中,拿出了《关于镇人民代表大会听取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的指导意见》,引导各镇以较小的切口,按照当前工作实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下一步工作打算的框架结构,去重点关注群众身边的环境小事。见微知著,各镇积极扩大各方的有序参与,采取人大、政府、代表、群众四方一起议的方式,逐步圈定“污染防治攻坚、加强环境监管、提升镇村环境”为报告重点,着重把政府为推动环境质量改善的努力,作为主动接受镇人大“年检”的主要内容。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基层镇身处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是落实环保责任的最前沿阵地,确保民主监督在同向而行中形成合力,是使命,更是担当。
 
“问”,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选择
“请问,镇政府在永红河的治理上还有哪些具体举措?”9月17日,在界牌镇人大主席团环保专项工作报告会上,有代表的提问看似“平和”,实则“尖锐”。
原来,全长4.4公里的永红河是界牌镇全镇防洪保安、引水灌溉最主要的河道。但因污水直排、管网年久失修等原因,今年1月,永红河断面考核水质一度“报警”。为了确保永红河持续、稳定达标,界牌镇瞅准问题关键,迅速排查溯源,推进控源截污,加强环境监管,推动了永红河水质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改善。
“可以说,上半年镇政府在环保上花了很大的精力,但目标就一个,要把界牌的母亲河治理好”,应询完代表的提问,镇政府负责人铿锵有力的言语中不乏坚定。
畅通基层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诉求反映渠道,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所在。代表来自人民,把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带上会,问出“辣味”,才能当好群众的“代言人”;政府接受监督,把提升群众生态获得感的努力递出去,答出“底气”,才能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原来大家都不愿意从这里走,但环境整治后,河里看不到一点垃圾,所以只要天气好,我现在每天都在这边跑”,对永红河的巨大改变,界东社区居民张兴富难掩喜悦之情……
 
“评”,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下面,我宣布评议表决结果,本次共发出表决票15张,庙河生态河道建设项目,满意15票,基本满意0票,不满意0票……”6月25日,吕城镇人大主席团环保专项工作报告会上,镇人大主席李环凤宣布着专项评议结果。
为什么庙河会成为今天的主角?原来,这条位于吕城镇集镇中心长约1.6公里的小河,曾因长期的人为侵占,变成了“黑臭河”。“河床最宽处30多米,最窄处仅10多米,每遇洪水季节,因排水不畅,黑臭水都会漫进家里”,临河而居的村民无奈的神情,让去年在会前视察庙河的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印象深刻。会后,为有效改善庙河水环境,镇人大推动镇政府及时拿出了当年必须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清单,并将庙河列为治理重点。
翌年,当镇人大主席团再度视察庙河时,场景已是截然不同,一汪清水取代了“黑臭河”,并有人行步道、亲水平台、休闲广场间蜿蜒其间。得益于镇人大的强力推动,镇政府积极整合各类水利、水环境治理资金项目,集中用于庙河水生态整治,把庙河打造成为周边群众日常休闲的亲水公园。
“水韵古镇终于名副其实了”,带着沿河居民发自肺腑的感慨,参加会议的镇人大代表纷纷在专项评议中为庙河整治项目投出了满意的一票。以扎实的治理成效争取信任的一票,虽然时间漫长,但过程却值得期待,也验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与管用。
 
“督”,把群众期盼当作第一动力
审议意见是人大监督的核心成果,关系人大权威。“不能监督过程敲锣打鼓,监督过后偃旗息鼓”,为防止年度环境报告工作异化为例行公事的“走一遭”,在丹阳人大的制度设计中,强调跟踪督办审议意见,是形成监督闭环的关键,是凸显监督刚性的必备要件。
“今年,我们在全市首先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让农药包装废弃物不再‘四处流浪’。目前,全镇存量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0%以上;2021年增量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60%以上”,7月9日,在陵口镇人大主席团环保专项工作报告会上,针对去年镇人大关于改进环保工作的审议意见中“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容,镇政府相关部门详细汇报着……
在丹阳的实践中,以“看”“听”“问”“评”为基础,镇人大在开展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时,都会按照“会前调研到位、会中审议到位、会后落实到位”的工作原则,详尽环保工作的意见建议,最终以审议意见书的形式向镇政府交办,并在持续跟踪问效中,将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成果落在实处,切实推动政府提升环保工作水平。而全链条管理,取信于民,正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最有力的保障。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涵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乡镇环境报告工作坚持全要素全流程监督,全过程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在每一个监督环节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接地气、惠民心、聚民力,处处显示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勃勃生机。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吕城人大:锐意民呼我应  凸显为民情怀
——以督办“加强村庄规划 促进乡村振兴”
代表建议为例
 
吕城镇人大
 
“应当看到,农村的很多房屋都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对比外地的乡村美景,我总感慨我们在村庄的规划与建设上滞后了”。日前,在丹阳人大“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代表建议督办座谈会上,市人大代表陈银仙似是欲言又止,却又意犹未尽……代表建议办理成效,是激发代表履职活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之举。“民呼我应”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丹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代表关切、群众揪心的问题办出暖心的结果,作为为民履职的重要内容,力求在推动解决基层的困难事和群众的烦心事中,真正让群众感到主题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与实效。
 
坚持问题导向 摸清实际情况
在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这说明,村庄规划就是回应乡村振兴战略最细致的“基层设计”蓝图。
“要加强本底数据的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全市2803个自然村的面积、人口、户数,农户家庭结构、就业情况、经济情况及农民意愿;对保留哪些村庄、撤并哪些村庄,要实施通盘考虑,特别要注重布点村的选择,确保市级层面在推动村庄整理上的科学性,这是实施好村庄规划的基础”,对此,一些熟悉农村工作的市人大代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村庄规划主动征求村民意愿做得不够,开门办规划的程度不够高,村民整体的参与度与知晓度不够,给建设过程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扰”,建设部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的直接参与者,强调着规划接地气的重要性。
“村庄建设行动中,无论是村庄撤并,还是农民宅基地规划审批等工作,均需要规划村庄预留建设用地予以保障,目前土地供需矛盾还较为突出”,规划部门则始终关注着土地指标。
……
“本底数据”“开门办规划”“土地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汇聚而来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尽管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却将建议督办工作引向深入,建议的督办方向也在不断梳理中愈发明晰。
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才能倾听民声,了解民盼,不断拓展听取民声民意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希望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翻建老屋,改善一下老两口的居住条件”。其实,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往往简单而朴实,但却是那么的真切!
坚持目标导向 直击工作难题
“坚持规划先行,设计引领,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试点探索农房改善和村庄集聚提升,稳妥开展村庄整理……”,市委十四届党代会报告,既为丹阳未来五年的村庄规划明确了方向,也重点突出了村庄整理这项核心工作。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促进要素资源整合,目的就是挖掘存量空间。丹阳地处苏南板块,土地资源紧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大项目招引与建设,但项目落地必须有足够的土地资源作为要素保障。除了积极整合调配全市现有的土地资源全力保障大项目建设外,将眼光投向更为广袤的农村,借鉴苏南先发地区的经验与做法,在数量众多但整体分布呈小而散的自然村,积极开展村庄整理,腾挪出宝贵的发展空间,也确乎是一条值得借鉴的可行之路。
“自然村合并,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也不是单纯的集中居住”,来自涉农社区的市人大代表张东方很敏锐得看到了这一点。的确,村落合并,作为农村的一项重大改革,不仅涉及到农村生产生活的结构、空间布局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优化,也涉及到良俗庚续和情感归属等深层次问题。
“在村庄整理时,要优先选择地域相近、资源互补、产业相融、人文相近、血缘相亲的自然村,以解决土地利用率不高、布局不合理、产业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空心化等问题为重点,坚持试点先行,再面上铺开,审慎推进”,在建议办理情况专题汇报会上,对口督办工委毫不避讳的指出,村庄撤并工作再难也要去做。
以人民需要为第一标准,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责任,这既是全市人大系统“民呼我应”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也是基层人大坚持精准靶向监督,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韧劲中透露的底气与自信……
 
坚持实效导向 强化跟踪问效
“科学的村庄规划是统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妥善解决全市自然村数量多且分布散,着力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的关键”,简短的话语,倾注着丹阳人大在建议督办工作上的努力。
今年以来,随着督办工作的深入,针对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村民参与度与知晓度不够的问题,建议主办单位(市资规局)按照“村主导、镇组织、县审批、市统筹、省报备”的工作程序,主动对基层加强业务培训与工作指导,特别是强化了规划师驻村工作站建设,确保规划编制单位的规划成果能够结合乡村实际,既接地气又简明易懂。村庄规划按照“按需编制、应编尽编”的工作原则,在去年完成32个行政村编制成果的基础上,新启动18个行政村的编制工作,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4.72%。建议协办单位(市住建局)也坚持发挥村庄规划的引领与约束作用,扎实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保护”等系列美丽宜居乡村试点创建工作,并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以“镜彩丹西”“景美丹东”两条线路为主线,融各级各类示范村庄、示范产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积极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由点的创建向区域集中集聚示范延伸,正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着环庄湖湿地片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片区。此外,围绕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房改善和村庄集聚提升的意见》也正呼之欲出。
“对比苏南发达地区--昆山,全市仅有300余自然村,我市的自然村总数仍然较多。市政府将在现有存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加快村庄整理工作”,此刻,无论是建议办理方,还是建议督办方,迈出的脚步仍将坚定的走下去。
以群众呼声为信号、以群众需求为牵引,每一次建议督办将不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次新的起点;务实推进建议办理,永远在路上。
 

 

 
 
 
 
 
 
 
关于提高乡镇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办结率的
实践和探索
 
陵口镇人大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们提出的议案、建议往往由本级的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答复。以陵口镇为例,每年镇人代会的议案、建议办结率都达到100%。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代表提出议案、建议,还是政府办理答复工作,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议案、建议所提问题的实际解决率还不高,同样建议年年提、年年办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原因分析
(一)缺少对接机制,了解意图欠充分
一方面,代表议案建议表达不够到位。代表建议质量的高低,客观上影响着办理效果。由于乡镇人大代表素质参差不齐,或调查研究不够深入,致使提出的议案、建议较为简单、粗糙,很多仅局限于一些诸如帮助修桥砌路、解决资金等方面的局部问题;有的只注重面上的情况,不研究深层次的问题,所提议案、建议缺乏可行性;有的把不属于人大和政府职权范围的事项作为议案或建议提出;个别代表对议案、建议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是没有提出准确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或者是一件议案、建议提出了涉及不同领域的多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政府答复议案建议不够实际。承办单位对议案建议意图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办理效果。由于许多承办业务线、办公室平时忙于日常事务和市级直管部门交办的任务,精力有限,只是简单了解下乡镇级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有的承办业务线、办公室一看建议交办单内容,即凭文字说明简单、草率地制订办理方案,未与代表联系,没有了解代表真正意图,以致在办理代表议案、建议时未能完全切合实际,与代表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二)缺少监督机制,承办建议欠走心
一方面,承办单位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承办单位因为忙于中心工作和日常事务,对于交办的代表建议未能及时回复办理,又或者在建议办理的3个月内,往往存在承办单位在最后期限的几天时间内匆匆回复办理,承办办公室缺少实地调查,存在应付、走过场现象,议案建议办理的质量未尽如代表意。
另一方面,代表单方面接受建议回复。由于乡镇的人大代表多为本镇的村主要干部、村民或企业主,平时都与承办办公室有直接上的业务往来,村内或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承办办公室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以致乡镇代表们在对待建议回复时,只能单方面地接受,却很少提出疑问,对于建议回复的质量,也没有什么要求。就形式上而言,目前乡镇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多为书面回复,缺少面对面的交流答复,代表们在接受纸质回复后,因缺少反馈平台只能选择默默接受。
(三)缺少跟踪机制,办理效果欠理想
一方面,承办单位存在重答复、轻落实现象。有的承办单位虽然重视办理工作,采取了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但真正落实和解决问题的却不是很多。当然,也有一部分客观原因造成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只能以答复形式进行。特别是有些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尤其是代表建议大多涉及民生问题,特别是很多建议涉及社会保障覆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才能得以解决。虽然人大代表予以持续关注、反复提出,但一时很难落实,承办的有关部门答复代表时往往只能作些解释、说服工作。如前几年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机新线建设的建议,就由于市级政策和本级财政双层原因无法得以开展。
另一方面,承办单位缺少长效督办机制。部分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需要承办单位长期开展,有些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由于缺少监管,有些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二、对策建议
(一)健全沟通对接机制
一是提高乡镇代表议案质量。加强代表的业务培训,提高代表素质。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熟悉有关议案、建议的合理写作模式及相关业务知识。通过培训,真正提高代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代表提出议案或建议的“精品意识”,全面提升代表的履职能力。组织代表开展调研,拓宽代表知情面。代表们应在闭会期间经常通过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议案建议提出,大力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做到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同时也保证了议案和建议的质量,使代表所提议案建议更具有全局性和科学性。
二是实行三三对接制度。实行三方对接,逐步建立承办单位、人大办、代表三方联动与沟通的协商机制,承办单位要把沟通协商作为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的必要环节,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沟通。实行三时对接,在议案和建议办理前,承办单位要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代表们的真实意图,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议案、建议办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议案和建议办理中,承办单位要认真采纳代表们合理意见和建议,制订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积极主动解决议案、建议反映的问题。在议案和建议办理后,承办单位要认真听取代表们的反馈意见,对于代表们仍心存疑虑的,要解释清楚,对于一些因条件所限一时难以解决的,应制定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代表们反馈。
(二)健全承办监督机制
一是完善交办承办制度。人大办公室要认真做好建议的登记、分类等交办前的准备工作。人代会闭会后,要及时召开交办会,统一认识,分清职责,做到有指定领导分管、有指定单位负责、有指定人员承办,确保建议有人办、限时办。对承办单位的承办过程,还必须自始自终跟踪监督。既要求承办单位按法定时限认真办理并将办理结果答复代表,又要求承办单位定期汇报办理工作情况。同时人大办也要主动到承办单位检查或抽查办理情况,督促承办单位抓紧时间办理,尽快回复代表,尽可能让代表满意。
二是推行议案满意度表决。建立议案办理工作考评机制,不断提高议案落实率和代表满意度。尝试启动乡镇代表议案落实满意度票决制,将承办单位在议案办理过程中与提议代表的沟通联系、议案建议办理的结果和书面答复代表的情况等都纳为测评票决内容。在乡镇的半年度工作通报会上,将人代会议案的办理情况当场进行满意度测评。通过全体代表对议案落实满意度进行票决,可有效地推动和督促代表议案的办理落实。
(三)健全跟踪督办机制
一是建立议案、重点建议跟踪督办制度。代表每年提的议案、建议较多,涉及面也广,如果把所有议案、建议办理的监督“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往往不会很理想。但在这些议案、建议中总有一些富有全局性、针对性、建设性并且影响大的议案、建议,抓住并督促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抓住了办理工作的“牛鼻子”。因此,人大办要建立起议案、重点建议督办机制,抓好督办,务必办出成效。对于代表议案、建议中提出的问题,承办单位要坚持“凡有条件解决的,抓紧解决;因条件所限一时不能解决的,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确实不能解决的,实事求是说明理由,做好解释”的原则,做好办理答复工作,努力提高人大代表对议案、建议办理答复的落实率、满意率。
二是建立长效跟踪机制。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加强跟踪监督,建立健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对于一些影响较大、一时之间无法彻底解决的议案、建议,在承办单位实事求是说明理由做好解释,并取得代表理解后,人大办可建议代表们在第二年人代会开会期间不要重复提起。同时,人大办需将此类议案、建议记录在册,待时机成熟后,再组织代表们开展调研,并根据实际情况再次提出相关议案、建议。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推进“稳评”工作规范化
切实维护和谐稳定大局
 
陵口镇人大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举措,是党和政府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设置,对于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有着重大的意义。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面做出的成效
我镇始终把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环节,今年以来,我镇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组织实施重大事项的前置刚性程序,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重大事项实施引发的不稳定问题,实现了从被动维稳“保稳定”到主动维稳“创稳定”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科学严谨完善稳评机制。按照“先试行、再规范”思路,不断健全科学有效的稳评运行机制。筛选危化品仓库建立、污水管网建设、智慧消防向燃气领域推广等重大事项试点,制定了《陵口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行意见》。随后印发了《陵口镇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意见》和《陵口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规范了程序、强化了责任、理顺了机制。二是履职尽责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聚焦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把着眼点放到前置防线、前段控制、前期处置上,针对农村春播春种矛盾纠纷易发情况,开展涉农纠纷调处;结合我镇党政领导服务联系企业工作,开展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针对村组撤并工作,加大征地拆迁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量身定制打造业务讲堂。围绕思想认识滞后和稳评业务不精问题,先后两次培训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针对任务不清与职责交叉问题,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新年度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对计划实施重大事项,逐个分解任务,明确要求。制定风险评估、调解员学习培训计划,每季度由资深调解员、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等开展业务培训,今年业务培训重点为对《民法典》的理解与其在人民调解中的适用。四是稳扎稳打做好安保文章。突出围绕“两会”、建党100周年大庆,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项行动,加强重点群体、敏感领域矛盾的排查与纠纷化解。落实每日矛盾纠纷排查上报机制,各行政村落实专人排查上报当前重大矛盾纠纷,切实做好安保维稳工作。截至目前,共开展专项风险评估会5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160余次,排查矛盾纠纷10余起,已全部进行了调处化解。
本文着重就 “新常态”下,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如何加强评估工作进行探讨。
当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评估结果运用不充分。部分党政领导对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一些重点事项时间紧、任务重,只要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只要是为了群众利益,就可以先上车后补票;个别部门负责人对经评估认定为存在一定社会稳定风险、实施条件尚不具备的项目,完全没有科学运用风险评估成果,采取“没有风险的要上,有风险的还是要上”的不负责任做法,为以后的工作留下了较大隐患。
二是监督主体单一,工作督导乏力。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和管理本区域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政府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和领导来具体负责组织、指导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并监督落实。而当前在某些政府组织中,既无机构又无人员,职责不明晰,工作督导明显缺少力度。
三是制度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法律法规未对重大项目申报时必须开展项目事前稳定风险评估等内容作约束性细化规定;未对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如何在政研、维稳、法制、发改等部门间传递、初审和呈请市委、市政府集体会审等环节作要求;未对稳定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作研究。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评估机构有待完善。一些重点项目、重大决策、重大改革等重大事项往往需要较大范围、涉及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员参与评估,这类“专家”往往分布在各部门、各条线,但在稳定风险评估实施过程中却很少利用,没有建立专家库,集中整合专家力量;当前从事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队伍建设中,业务培训次数不多且方式单一,培训人员范围窄小;且乡镇人事调动较快,主管维稳工作人员变换频繁,基层对稳定风险评估业务了解不深,流程不熟,组织实施评估穷于应付,考虑影响决策的因素偏狭局促,评估报告编写质量低下,即使自觉实施了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也不习惯编报完整的评估报告。
加快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入“新常态”的主要举措
一、转变观念,强化风险评估结果运用。尽快转变党政领导行政理念,充分认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意义,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稳评工作体系的“全覆盖”和稳评事项的“应评尽评”是必要且必须的。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有必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未经评估不得作出决策。同时,将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项目立项以及规划建设审批的前置条件;另一方面,严格贯彻落实《陵口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把评估结论作为决策和实施重大事项的重要依据,对经评估确定社会稳定风险较小,实施条件成熟、已决定实施的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宣传发动,全程跟踪化解风险,确保顺利实施;对经评估认为存在一定社会稳定风险、实施条件尚不具备的,要暂缓决策或审批,调整完善原有方案,待条件成熟,风险因素消除后重新报请实施;对于一些较为紧迫、客观上确需付诸实施,但又存在较大风险的,要在落实预防化解措施上稳妥推进;对经评估认为存在重大社会稳定风险、不符合相关条件的,及时叫停,坚决不予实施。
二、加强队伍,健全落实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责任制。根据工作需要,组成由政法、信访等有关部门,有关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专家学者,以及决策所涉及的群众代表等参加的评估小组形成评估专家库,参与相关领域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和评估事项备案评审工作,确保评估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地开展。积极培育评估中介机构,制定出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第三方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从评估中介机构的资质条件、备案注册、业务开展等方面予以规范;引导专业评估中介机构辅助参与评估工作,实行政府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鼓励评估中介化,进一步提升评估工作的质量和层次。把维稳业绩与考核评先、干部任用相挂钩,制定考评办法,对应该评估的重大事项不进行评估,或在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评估失实、决策失误,引发不稳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实施责任追究,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促进源头防范工作取得实效。
三、全面排查,拓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在出台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前,全面排查分析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评估预测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化解矛盾、防范风险,从源头上预防不稳定事端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但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风险评估大多围绕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开展,相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政策方面很少,因此要特别注重在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把凡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全部纳入评估范围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项目建设、土地流转、安全生产、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乡建设、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全面开展,对其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进行评估,全面排查分析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评估预测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找准和抓住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风险点,做到全覆盖、无遗漏。  
四、结合形势,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确保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必须着力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一要界定评估范围。要把与群众切身利益联系密切的重大改革、重大决策、重点项目以及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党委政府认为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一并列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范围。二要明确评估内容。对评估事项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从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可控性方面,分析评估不稳定因素的风险程度、可控程度。在风险评估工作中,坚持属地管理、各负其责,源头治理、预防为主,规范评估、民主决策,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落实责任主体,改革的牵头部门、决策的作出部门、政策的提出部门、项目的申报部门和工作的实施部门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涉及多部门职能而难以界定直接责任部门的重大事项,由党委、镇政府指定评估责任部门。三要严格评估程序。1.确定评估事项。要了解基本情况,把握评估重点,适时组织评估。2.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咨询、专题座谈、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充分听取相关利益群体的诉求,围绕评估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及其他涉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估。3.形成评估结论。评估责任主体综合各方面掌握的情况,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作出总体评价结论,形成评估报告。4.决策机关审查。党委政府和有权作出决定的机构根据评估报告,对评估事项作出“实施”、“部分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决定,及时将结果反馈给责任部门,并对预防和化解矛盾风险、做好稳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5.全程跟踪实施。责任主体严格执行评估决定和要求,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隐患,制定具体应急措施,全程跟踪评估,动态监控化解,及时发现新的不稳定隐患,调整完善对策措施。
(陵口镇)
 
 
 
 
 
推动代表进网格 打通“最后一公里”
 
访仙镇人大
 
推动人大代表深度参与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是构建人大代表高效履职的新渠道,也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近期的“敲门行动”中,代表们已经尝到了“甜头”,他们通过走访选民,收集了10条意见建议,当场答复4条,不能当场答复的已经汇总分类上报。为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访仙镇人大将积极探索“代表进网格”,通过推动代表力量下沉、资源下沉,切实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让代表更广泛地收集民情民意、更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更深度地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代表“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履职。
一、代表进网格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访仙镇各级人大代表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11个行政村的网格治理中,每个大网格都有镇人大代表作为网格员履职,还有部分代表作为评议监督员加入各网格。
“代表进网格”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代表履职主动性不够。能力及作用发挥很不平衡,很多代表进网格流于形式,有的从来没去过自己的网格,有的去了也是聊聊天,走走过场应付了事,没有实效。二是代表专业能力不足。现场答疑解惑专业性不强,对所涉及的建设、环保等方面政策的解读知之甚少,只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单纯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转达相关部门,群众现场得不到满意的解释。三是跟踪监督不力。代表把收集的社情民意通过镇人大或者分管领导交办给相关部门后,没有进一步跟踪监督部门办理的结果如何,造成有些问题重复反映。
二、推动代表进网格的具体措施
推行代表“网”上报到,“格”中履职,是一种新途径、新模式,必须用心用力打造。
1、科学划分网格。科学划分网格是“代表进网格”活动的基础。2021年适逢换届选举,访仙镇以村为主体划分了11个大选区和30个小选区,结合选区划分,网格划分成11个大网格和30个小网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大网格和小网格相结合,形成全镇“一张网”。每个小选区选出的镇代表和每个大选区选出的市代表都是在本镇本村政治素质较高、履职能力较强、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镇村干部、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们对选区情况比较熟悉,所以每个网格的代表配备在各自选举产生的选区,便于开展工作,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强化平台建设。2018年,访仙镇在水利站布置了“人大代表之家”,在11个村布置了“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代表联系选民建立了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部分内容已经老化,有的村委会搬迁或者改造后,联络站已经形同虚设。结合“代表进网格”活动,访仙镇将对“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联络站”进行改造和提升,作为“代表进网格”工作室,为“代表进网格”活动提供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代表进网格”工作室具体做到“五个有”:有硬件设备,有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方便代表记录打印;有一个建议意见箱;有一套组织网络,镇人大根据实际情况将19名市代表和77名镇代表进行合理分组,各代表小组在主席团领导下进网格开展各项活动;有一系列制度,建立并完善《人大接待和处理来访来信来访制度》、《跟踪督办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有一个长效的运行机制,制定《代表进网格一览表》,明确代表接待选民日,设立选民接待室,建立由听取意见、整理归纳、反馈意见、及时督办、办理结果通报选民的一整套办理程序。
3、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定期进网格。确定每个月的15日为代表进网格活动日,组织代表通过走访、联络站定点接待等方式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意见建议,能现场解释答复的现场解释答复,不能现场答复的活动结束后交办给部门答复。通过代表定期进网格,拉近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距离,也使代表们能感受到肩上责任重大。二是及时交办意见建议。在走访或者接待群众中,群众反映的意见都是口语化的,代表们在代表进网格活动日后一天内,要把群众口语化的意见汇总整理成书面意见,便于部门办理;两天内,要把群众意见建议交办给相关部门,或者报镇人大交办。对群众意见分类交办,市级层面的交市里办理,镇级层面的交镇里办理,对有些重点建议,将组织人大代表进一步调研,为代表在人代会期间提出建议、议案提供有效参考,促使问题得到解决。三是跟踪督办意见建议。镇人大和相关代表一起对承办部门加大督办力度,要求10日之内完成答复工作。承办部门要通过电话征询、上门面询、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详细汇报,坦诚交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做好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凡能解决或具备条件解决的,抓紧解决和落实,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对应解决但因条件限制暂时难以解决的,制定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因政策上限制等无法解决的事项,积极向群众进行解释说明。四是办理结果通报群众。将建议答复及时反馈选民,提升群众满意度。
4、强化组织领导。以分工领导为总指挥,村书记为网格长,结合原有综合治理网格,通过“分工领导+分工干部+村干部+代表”的“四位一体”来丰富网格的骨干和血肉,发挥联动效应,把责任压到实处,措施落到末端,以充足的底气、充分的信心、充实的干劲,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全力推动代表网格化履职高效运转。访仙镇人大将坚持以解难题、办实事为手段,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着力点,引导代表多角度、全方位下沉网格,为代表网格化履职提供坚实的服务和保障,加强统筹与谋划,加强培训与指导,加强总结和推广,努力推动“代表进网格”活动工作效能最大化,为建设基层治理现代化体现人大担当。
网格化建设使人大代表有了自己的“责任田”,树立了“一盘棋”思维。镇人大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拉高标杆,通过代表进网格,让代表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含义。同时促进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边实践、边探索、边创新、边完善,真正让网格成为服务群众、履职尽责的重要平台、前沿阵地。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论文)
 
 
 
 
 
 
 
 
 
 
 
 
 
 
关于打造七峰湖风景区的建议
 
访仙镇人大
 
七峰湖景区不仅是访仙的新名片,更是我市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打造好七峰湖景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此,访仙镇人大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就如何打造七峰湖景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七峰湖位于我市访仙镇独山村大庄自然村境内,是宕口低洼处逐渐形成的天然湖,分东、西两个湖。近年来,独山村委在“两山”理论的影响下,先后筹资400余万元,开发建造七峰湖景观。沿西湖修建了步道,整修了立石、堆石、滩石景观,栽种了香樟、海棠、黑松等花草树木,建造了亭台楼阁。目前,还在建设中的七峰湖景区已经成了丹阳及周边地区的网红打卡地,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最高峰日接待游客近4万人。
该景区打造基本是由访仙镇和独山村委会主导,目前面临很多实际矛盾和困难,已严重制约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一是后续资金问题。前期资金全部由独山村筹集,虽然目前我镇已成立实体公司,镇财政后续将完成注资,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量大,仅仅靠镇村两级资金肯定不够。二是发展空间受限。路网规划不完善,景区道路狭窄。周边还有搅伴场、轧石机等污染企业,迁移工作困难重重。东、西湖打通存在政策障碍。三是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山体风化严重,存在滑坡危险。虽然已初步实行管控,但仍陆续有登山爱好者前来攀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建议如下:
一、理顺关系,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因七峰湖景区及其周边涉及丹北、访仙两个镇,而且环境整治和今后景区的打造会形成利益纠葛,建议成立市级层面的七峰湖景区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扎口整合七峰湖风景区以及周边的旅游资源。赋予管委会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五统一”权限。管委会下设七峰湖景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由市政府注资设立,市场化运作。通过商业开发,所得利益再反哺于该片区丘陵山区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形成性发展机制。时机成熟,可把七峰湖景区的经验复制推广到我市134平方公里的整个丘陵山区。
二、优化布局,编制好景区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好七峰湖风景区发展总体规划,对各主体功能区进行定位和空间布局。七峰湖风景区的发展定位是:丹阳生态水城。以水为媒,做好水文章,打造一座以水上乐园为主,集文化、娱乐、教育、休闲、拓展、亲子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大型旅游景区,补齐生态短板,推动消费升级,让人们回归乡野,在大自然中获得各种体验乐趣,打造新的发展增长极。重点打造四大板块:一是环湖景观。这是核心区,打通东西两湖,以开放式为主。沿湖设置健身步道、自行车赛道等,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每年举办大型半马或者自行车赛事,打造我市运动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在浅水区设置水上乐园、游船区,进行封闭管理,打造独具一格的亲水空间。二是商业街区。在附近村庄规划建设商业街,提供民宿、餐饮、零售等服务。三是综合拓展区。在景区东片,结合山体地形,建设户外拓展基地,为企事业单位、运动爱好者提供场地设施、专业训练服务。四是文化教育区。景区西片,结合嘉山文化旅游区整体打造,再现历史人文景观,建好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为青少年提供综合文化教育服务。
三、政策支持,打通景区发展肠梗阻。建议由交通部门对景区道路逐个贯通,主干道(双坞线中东至丹东路,西至访高路)今年已经竣工,景区内部道路还没有建设到位;建议由自然资源规划局争取宕口整治项目,打通东西两个水面,整治部分风化严重山体,消除安全隐患。既扩大了景区核心区的规模,又便于景区整体开发,还消除了安全隐患,可谓一举多得。
 
 
 
 
 
 
 
巩固提升行政体制改革成效
助推丹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丹北镇人大
 
丹北镇是2014年由原后巷、埤城、新桥三镇合并而成,总面积115.62平方公里,辖22个村(居),户籍人口近8万,常住人口达18万,全镇共有近3000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50余家,上市企业4家,个体工商户上万家。2020年,丹北镇成功入选全国百强镇,同时位列镇江产业强镇的第一方阵。自去年1月份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方案》以来,丹北镇在镇江、丹阳两级市委编办的关心指导下,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全面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向纵深。经过一年多的运作,丹北镇的“三整合”改革工作推进得如何?针对如何巩固提升行政体制改革成效,助推丹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个课题,丹北镇人大组织了专题调研工作。
  • 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
一是紧扣改革主题,明确工作目标。丹北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宗旨为:紧扣党中央、省市委关于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要求,重点突出强化基层党的建设、社会治理和便民便企服务等基层工作核心内容,以“1+4”模式(即: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审批服务一窗口、社会治理一张网、综合执法一队伍、指挥调度一中心)为蓝本,构建功能明确、权责清晰、结构优化、运转顺畅、治理有效、服务便民的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进丹北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和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了丹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丹阳市丹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扩大管理权限、构建组织架构、推进行政审批和综合行政执法、建立用编用人制度、探索财政管理模式、加大配套改革力度等七大方面的改革措施。与市编办共同研究制定了《丹阳市丹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编制方案》,按照高效精简、“扁平化”管理的原则,对原有的40多个部门整合归并为9个职能部门,确定“两办七局”总体架构,对有关职能进行重新界定,对工作机制进行流程再造,对人员岗位进行科学划归。同时,进一步优化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加大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部门和人员的考核力度,打破平均主义,让敢为有为善为者有位。
三是彰显便民主旨,提升信息化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新选定了位于丹北镇核心区域的2层共2000余平方米的建筑,作为行政审批局、综合行政执法局、集成指挥中心等单位的主要办公地点,该处交通便利,对全镇辐射性强,有较好的便民基础。累计投入900余万元,建成服务办事大厅,完成集成式行政审批服务办理、集成化综合指挥调度等平台的搭建,同时在周边加装完善了有关便民设施,进一步强化便民性。在信息化设施建设方面,搭建集成化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叠加网格化管理、企业信息库、12345热线、雪亮工程、应急指挥等功能模块,实现了线上指挥和线下执行同频共振,累计处理事件量19000余件,办结完成度达99%。同时,为一线执法人员全部配备信息化装备、协同式执法仪、新能源快速反应车辆,并配备了新式统一制式制服。
四是细化权限承接,强化工作力量。经周密对接,我镇已完成市级拟下放审批服务执法事项的承接工作。累计承接行政许可事项14项,公共服务事项74项,行政执法事项194项、委托执法权限87项。突出“一个窗口”功能,镇行政审批局设置14个综合窗口和10个专业窗口,运行以来大厅接待总量突破14万件,按期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99.99%,原本需要几天完成的审批事项,现在最快1小时即可办结。突出“一只队伍”功能,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以来,按照重心下移的要求,采取包片制、轮岗制,实现执法力量下沉更实、对接更准、专业更全,使执法“看得见、管得着”,在违法用地整治、工贸企业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中彰显了综合执法“丹北效能”。今年已拆除新增或存量违建143起、面积近11万平方米,对安全生产隐患作出事前执法处罚56起,停工各类隐患企业50家,立案处理企业8家,年执法量达300件以上,总体较“三整合”开展前提升200%以上。
二、巩固成效,助推丹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丹北将抢抓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先行先试试点契机,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以“1+2+3”的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三整合”转向“三融合”。
“1”即一个中心。深入发掘集成管理指挥中心的大脑作用,建立信息归集、研判预警、协调联动、应急管理指挥、督查考核等综合指挥运行机制,加快打造场景化指挥处置功能,瞄准基层治理焦点和热点,开发对应集成指挥场景。如针对丹北企业数量大、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现实,开发“中小企业e消防”和“餐饮燃气一键通”两款场景引用,配合线下感知器与线上实时监控系统,打通各类险情及时发现、及时报警、及时处置等环节,有效压降安全事故起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下一步,将重点做好既有场景扩面增效和新场景开发工作,正在开发“燃气瓶可知可控全程管理”、“守护长江”、“违建时时控”等新模块,实现对重点工作情况进行不间断吸附式跟踪、常态化研判,为应急处置和决策部署提供更清晰的实时情景支撑。
“2”即两支队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强化规范性执法,在刚性执法同时,做好柔性管理和服务,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做好协同执法,形成“部门牵头、综合执法”格局。构建违法惩戒体系,联合自规、市场监管、银行、民政、行政村等部门和单位,形成“一次违法、联合惩戒”的工作格局。打通人员进出通道,强化奖励激励机制,细化考核细则,实行考核末位换岗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化用工,优先推荐到村使用。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广泛吸收党员干部、青年团员、网格员、热心人士作为行政执法力量的补充,在审批帮办、日常巡查、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秸秆禁烧、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即基层三治融合。一是以党建引领德治,用好各类基层阵地,有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结合学党史教育,用好全国道德模范——张雅琴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高桥烈士陵园等丹北红色基地,讲好丹北抗日根据地、倪山抗日自卫团等红色故事,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阵地,形成成风化俗、以文化人的浓厚社会氛围,使身边人学“身边事”,焕发出道德教化和社会治理的生命力。二是以普法带动法治,结合“八五普法”开展“丹北普法行”系列活动和“三官一律”进网格活动,组织司法、综合执法、综治等行政部门以及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法律工作者走村进组开展普法活动,从基层“鸡毛蒜皮”事务中厘清“权责清单”,让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入脑入心。三是以网格促进自治,进一步充实网格力量,压紧压实属地村居包干责任制,形成分工领导、村分干部、两委干部“三位一体”治理队伍,开展信访积案“百日攻坚”、工业企业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通过机关干部和网格员的一次次下村“游走”落实,让村民对政府工作有更多的知情权,从而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层权限的堵点正在不断得到疏通,群众办事的“最后一公里”将畅通无阻。相信,随着改革不断走向纵深,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将不断推动丹北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以“好快优”巩固改革成果,释放改革“红利”。
 
 
 
 
 
 
 
 
 
 
 
 
 
 
 
关于推进丹北镇农业项目的调研报告
 
丹北镇人大
 
农业稳,则天下安。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巩固丹北镇农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实现丹北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镇人大对我镇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本文就我镇在农业项目推进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一些探讨。
  • 农业项目招引坚持特色
今年以来,我镇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坚持以特色为乡村赋能。一是把“老特色”做新。以高品质农业产出高效益,持续做强高标准农田和家庭农场,推动大江果园家庭农场与直播基地合作的“丹旺牌”大米、大江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牌化、市场化,积极推广“大江”稻鸭稻虾综合种养、粮食烘干、精米加工、稻糠燃料加工等一条龙的长链条特色模式。引导管山茶叶合作社“村社合一”产销模式再创新,在提高绿色用肥、推动产品迭代、提升外观设计、打通电商环节等方面持续发力,迈向茶叶种植基地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之路。二是把“新特色”做亮。结合“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谋划启动新巷冷家村“玉米萌享村”项目建设,依托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合作基础,瞄准周边镇、扬、常、泰田园游乐需求,建合产、学、研、游、食、住、销于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项目计划通过政府与村组共建模式,计划投资1100万元,预计年增加集体收入600万元以上。三是把“亮特色”做强。依托管山村山水茶田园花寺资源,结合涉案资产处置,积极引进一二三产融合性文旅项目。围绕特色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组织实施管山村乡村振兴项目,从农村基础设施、美丽乡村环境建设、农村休闲旅游、产业配套提升等四方面入手,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项目建设期为2年,建成后预计年利润收入2250万元以上。
二、集体经济增收带动富民
今年以来,我们瞄准强村富民目标,以“党建引领、立足特色、向内挖潜、村民参与”为原则,鼓励引导各村(居)结合资源禀赋积极拓展增收渠道,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涌现出新弄村“轻投入、大支出”建成人才公寓、尧巷、新巷、埤城等村盘活闲置危旧校产等一批良好典型。下一步,我们立足目标不动摇,重点落实五方面举措,促进各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一是做好“三资”清理。全面清理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状况,资金、资产的清理,以村核实“三资”底数,明确产权关系,建立登记台账,维护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开发集体资源增收。整合村内各类资源,由村集体统一开发利用。将集体资产中的闲置建筑、水利设施等公务服务类设施设备进行梳理,通过参股经营、集体经营、承包租赁等方式实现集体增收。三是发展二三产业增收。利用好村庄规划契机,根据本村实际规划建设小微物业,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做好农业接二连三文章。四是服务群众增收。通过领办创办农产超市、专业合作社,成立生产服务队,发展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体增收。五是劳务合作增收。成立劳务合作组织,通过提供物业、绿化、环卫、技术等各类服务,打造产业工人队伍,由集体招工揽活,实现统一用工促进增收。
三、农村环境治理持续发力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核心在整治,重点在长效。今年来,围绕巩固提升整治成果,丹北各村(居)因地制宜地总结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整治方案,整治成效在市级定期考核中长期保持较好水平。下阶段,我们将聚焦长治长效,进一步总结提升前阶段整治中形成的“三四五”工作法,持续发动和引导各方参与到整治工作中。一是以“三区联动”提整治广度。划定党员包干区,对各村(居)出入口、村道、垃圾房等公共设施等区域采取党员包干的形式进行日常管护;划定志愿者管护区,对各背街小巷、沟塘沿岸等地段组织志愿者定期清洁;明确群众自管区,逐户划定房前屋后由村民自行负责的区域,增强村民参与整治的自觉。二是以“四规同促”抓整治强度。实施好新修订的年度村(居)重点工作考核,提高整治占比比重,促进村(居)持续加强整治力度。指导各村(居)因地制宜地在村规民约中细化环境治理有关条款,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张榜公示等方式获得群众认可,与村民年终分配和文明户评比等挂钩,以此表彰先进,促进后进。优化企业厂区环境管理办法,继续开展美丽厂区建设试点,结合镇村干部大走访大检查工作,对厂区、道路、车间、仓库等重点场所开展检查并进行年度评选,向优质环境企业颁奖表扬,并适时向全镇推广。制定餐饮服务场所环境管理办法,结合燃气报警装置推广工作,重点检查商家厨房、卫生间、垃圾房等场地设施环境状况,促进商户强化环境卫生理念。三是以“五面共管”抓整治深度。在前期整治的基础上,聚焦水面,出台执行“二级沟管护”持续做好黑臭水体治理和断面达标工作;聚焦路面,做好国省道干线及农路周边散落垃圾、沿线废弃物、堆积物的清洁管护和管网疏通加铺工作;聚焦街面,提高巡查频次,严禁占道经营、越位设摊、乱停乱放、随意倾倒等现象;聚焦墙面,做好垃圾房加顶加盖、日清日运、房体清洁工作,做好墙面整洁和破败房拆除工作;聚焦山面,扎实实施好宕口复绿工程、红线管控区整治工程,联合多部门加大非法倾倒固废巡查处置力度,对参与或实施倾倒固废的有关单位或个人实施顶格处罚。
四、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常态
持续强化村级组织力建设,常态化开办乡村振兴培训班、“丹北大讲堂”、“丹北青年说”等活动,以及结合丹北生产实际特点举办安全生产、农业帮扶、网格化治理等专题课程,不断提升干部实际工作能力;全力打赢“信访矛盾百日攻坚”,在巩固前期攻坚成果基础上,坚持大头朝下,构建行政、司法、村(居)三方联动化解机制,对王和英、朱卫平、新城名苑等剩余13件信访进行攻坚破题,为乡镇发展解绑减负;策划“红色史诗”“红色足迹”专题报道,推动党史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大力度举办“丹北好人”“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形成丹北文明新风尚。
 
 
 
 
 
 
 
 
 
 
 
 
 
 
 
 
发挥优势产业集群,带动镇域经济增长
——界牌镇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调研
 
界牌镇人大
 
我镇汽车零部件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具有一定规模,成为丹阳市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被列入江苏省重点培育的100个产业集群。2020年,丹阳市汽车集群产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255.4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应税销售收入的16.4%。回顾历史,汽车集群产业在助推丹阳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选择了我镇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海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作为重点调研对象,其法人也是丹阳市人大代表。我们重点围绕现有产业集群规模,生产营销方式,园区配套设施完善程度等问题进行实地走访,并对企业在当今大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深度调研,积极发现问题。
海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位于我镇界西工业园区。界牌镇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最大的汽车灯具、摩托车配件市场、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农村现代化示范镇、省级文明镇、镇江市首富镇、全国千强镇。海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专营汽车、商用车、货车等汽车零部件,有着成熟的技术、较高的行业水准以及专业的团队。公司秉承“至善尽美,永续经营”的服务理念,始终把顾客满意度放在第一位,力求服务完美、无可挑剔。公司产品严格执行标准进行生产,保证生产的系列产品具有优秀的品质。公司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拥有占地5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生产设备精良,车间拥有大型油压机、大型注塑机、流水线喷塑机等大型器械;现有员工150余人,高级工程师技术人员14人。目前,海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是丹阳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标杆,以海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为调研重点,可以有代表性地看到丹阳当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现状。
海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通过近30年的发展,主动创新,积累信誉,发挥品牌效应:形成HIACE(海狮)品牌后,一方面加大力度原创优质零部件,一方面积极在有业务往来的日本,埃及等东道国申请商标权、核验认证体系,并通过设置专门海外代理等方式,既可免去面向散客协商接洽之烦,又可聚拢产品源、预防盗版、保护品牌,实现全流程的品牌管理,以优质品牌开拓市场。先后获得了镇江知名商标,江苏省知名商标的荣誉称号,打造出知名品牌,赢取了市场认可。
通过与海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士(丹阳市人大代表)交谈,我们总结了当下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面临四大瓶颈:
一是物流成本不断抬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以来,海运费大幅上涨,最高峰由原来的5000元上涨到5万元以上。同时,疫情带来的社会恐慌推高了市场需求,使得货物进口需求极大增加,进一步挤压了航运运力,海运价格抬升明显。
二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门槛较低,创新研发投入不足,较难为高端技术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企业与高校联系不够紧密,造成专业人才浪费、部分岗位人才缺失问题。
三是原材料供应困难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产能、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原材料供应面临品质保障难和“卡脖子”问题。
四是转型升级困难重重。汽车零部件市场和需求趋于固定,同时,高附加值产品不足且研发能力低下,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困难。
为此建议:
一是创新物流模式。效仿浙江温州做法,由政府拨款用于班轮公司调拨外贸空箱,巩固并新增加密外贸集装箱国际航线。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与高校交流合作,采用“校招”等形式,吸引高精尖专业人才进入汽车零配件行业。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完善产业链条。将原材料创新作为研发投入重点,同时,积极寻找替代材料,不断推进与国有原材料生产企业合作。
四是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强化企业、行业之间交流。向上呼吁建立 以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主导的产品模式和知识产权系统,提高整体市场地位。
通过本次调研,相信在企业,政府,等多方努力之下,在不久的将来,我镇汽车零部件生产业通过不断研发创新,将会创造更为辉煌的业绩,也必将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发挥更多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