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徒镇实践看乡村振兴的破局与蝶变
时间:2025-08-13 10:05:07 来源: 作者:
司徒镇人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新时代新征程 “三农” 工作的主题,提出要 “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 “三农” 工作指明了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那么,如何具体理解和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下面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三农” 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未来乡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司徒镇人大紧跟国家战略部署,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学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开展各类研讨活动,深刻领会战略内涵,为后续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作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 “三农” 问题始终面临发展困境与难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耕地质量退化面积较大,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三是农村发展存在短板弱项,制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的障碍依然存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保障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民生保障存在弱项;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不强,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亟待提升,部分脱贫户脱贫基础脆弱,防止返贫任务较重。面对这些困境,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见,系统、精准地推进乡村振兴是未来需持续面对的重要工作。
司徒镇人大敏锐察觉到这些困境,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农田、农业企业、农户家庭等,深入了解农业基础薄弱环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阻碍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等问题。人大代表认真记录问题,积极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为后续推动解决问题提供一手资料。
三、推进乡村振兴的司徒实践
近年来,司徒镇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念好 “融、智、优、富、红” 五字经,引领乡村振兴跑出 “加速度”。司徒镇人大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助力各项举措顺利推进。
稳步推进农产品初、深加工,先后引进龙海油脂、园丰面粉厂、沪耀粮油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挖掘生态禀赋,借力眼镜产业优势,做好 “融合文章”,深度打造以生态大道为主轴的 “眼镜 + 特色农产品 + 生态观光” 一体化旅游线路,实现优势资源 “串珠成链”,拓展农业功能助力产业融合。
司徒镇人大充分行使监督权,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和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监督。人大代表深入项目现场,了解工程进度、企业需求等,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土地使用、政策落实等问题,确保企业顺利落地投产。在打造旅游线路方面,人大代表参与线路规划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助力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二)念好“智”字经
紧跟高校院所农业科技前沿,对接省农科院、镇江农科院等 10 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累计引进果树避雨栽培等农业先进技术 20 余项,引进新品种 35 个,打造出红美人柑橘科技示范园、新品种油菜示范基地、火龙果示范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此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增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能力,引入优质“智”源。
司徒镇人大在人才引进和技术合作方面积极作为。一方面,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推动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校科研力量与本地农业发展对接。另一方面,组织人大代表对农业示范园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视察,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确保新技术、新品种有效落地,促进农业产业智能化发展。
(三)念好“优”字经
做 “优” 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品牌效应,持续培优树强 “鹤舞原鲜” 区域公共品牌和 “杏虎水蜜桃”、“曲阿茶叶”、“丰洛甲鱼” 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已形成省级名牌农产品品牌 4 个、有机农产品牌 9 个,认证绿色食品品牌 10 个。其中,“丹阳杏虎水蜜桃” 已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初审认定,康乐农牧成功入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丰洛牌甲鱼” 成为国内唯一获得富硒甲鱼认证的品牌。
司徒镇人大全程参与品牌建设推动工作。人大代表通过调研市场需求、农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为品牌建设出谋划策。同时,监督相关部门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和质量监管,确保品牌信誉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人大代表努力,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走出司徒,走向更广阔市场。
(四)念好“富”字经
以恒青谷田农场、淘淘生态园等为代表,吸引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到产业园创新创业,催生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围绕 “要致富、先修路” 的基本交通需求,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一体化运营,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路网提档升级,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司徒镇人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重点监督,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过硬、进度合理。同时,调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情况,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协调解决创业困难等服务,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切实带动农民增收。
(五)念好“红”字经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杏虎村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通过举办 “杏虎仙桃采摘节”“甲鱼文化旅游节” 等,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如今,杏虎村已蝶变成集观光、旅游、休闲、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先后获得 “江苏省首批 100 个红色地名”、“江苏省康美基地” 等荣誉。
司徒镇人大积极推动红色资源挖掘和利用。人大代表深入杏虎村等红色资源丰富地区,调研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情况,提出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建议。在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方面,人大代表参与活动策划和组织,协调各方资源,提升活动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与人民幸福。在推进过程中,需牢牢把握队伍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三大关键,同时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一)乡村要振兴,队伍是基础
基层队伍是乡村振兴的 “主心骨”,人大需强化制度建设与监督职能,锻造过硬基层力量。一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人大要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细化选举程序与候选人资格标准,全程监督换届选举,确保将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选拔到关键岗位。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政策、产业规划等主题,组织人大代表与村书记开展联合学习调研,督促村书记精准对接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二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人大应制定党员发展实施细则,明确政治审查、群众评议等关键环节,组织人大代表参与党员发展全程监督,重点从青年创业者、返乡人才中挖掘培养积极分子。此外,通过决议形式推动建立党员激励机制,对 “双带型” 党员给予政策倾斜,对困难党员开展常态化帮扶,充分激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人大需以立法保障和监督落实,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一要拓展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在贯彻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方面,人大要推动出台促进要素流动的地方性法规,监督政府落实城乡产业协同政策,引导各村挖掘 “土特产” 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链向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领域延伸。二要健全农村发展政策体系。人大应监督产学研合作政策落地,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同时,围绕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监督 “三权分置” 政策执行,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联农带农机制评估体系,通过专项检查、听取报告等方式,确保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共享增值收益。
(三)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人大需构建政策支持与监督保障体系,破解人才难题。一要深根细作“育”人才。在本土人才培育上,人大要推动制定职业农民培育条例,监督培训基地建设、学历提升工程实施,确保培育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 “土专家”“田秀才”。二要广纳百川“引”人才。人大应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监督住房保障、创业扶持等措施落实,引导高校科研团队、乡贤能人返乡创业。三要科学高效“用”人才。通过立法构建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中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乡村振兴汇聚智慧与力量。
(丹阳人大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