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司法监督则是保障基层公平正义、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为深化司法民主监督、推动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切实将人大代表履职优势与法庭司法职能有机结合,今年以来,丹阳市导墅镇人大与导墅法庭主动探索、积极作为,联合共建人大代表联络站,以“搭建平台、创新形式、下沉服务”为核心思路,重点做好“四个加法”,将代表履职融入司法工作全流程,在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群众满意度、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为乡镇层面构建“人大监督+司法服务+基层治理”融合新模式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 聚焦“阵地+机制”,筑牢代表履职基础
人大代表参与司法监督,需有固定阵地作支撑、完善机制作保障。导墅镇人大与导墅法庭在共建之初便明确:联络站建设必须以“规范化、常态化”为目标,既要打造“看得见、用得上”的实体空间,也要建立“管长远、能落地”的运行制度,让代表参与司法工作从“偶尔参与”变为“常态融入”。 一方面,建强实体阵地,让代表“有处议事”。今年7月,导墅法庭新建工程顺利完成装修,内部功能区域划分清晰,专门预留出20余平方米的空间用于打造代表工作室,专门设置“代表履职档案区”“司法案例展示区”“群众意见收集箱”三大功能板块,让工作室真正成为“代表履职的阵地、联系群众的桥梁”。除固定工作室外,联络站还将法庭的调解室、接待大厅作为“延伸阵地”,联合村党群服务中心,搭建“临时履职点”,确保代表与群众沟通“有场所、不扰民”,让代表履职更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另一方面,完善运行机制,让工作“有章可循”。“无规矩不成方圆”,为避免联络站工作“流于形式”,镇人大与导墅法庭共同制定了《导墅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法庭共建)管理制度》,从活动组织、流程规范、成果转化等方面明确具体要求,推动代表参与司法工作从“零散化”向“常态化”转变。在活动频次上,制度明确“每月1次集中活动、每季度1次专题调研、每半年1次总结座谈”;在流程规范上,细化“活动登记、意见收集、反馈整改”三个环节,确保代表和群众建议“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二、创新“旁听+交流”,深化司法监督实效
人大代表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不应是“远距离观察”,而应是“近距离参与”。为让代表直观了解司法流程、精准把握监督重点,联络站创新推出“旁听+交流”双向互动模式,让代表从“监督者”变为“参与者”。首先,精准筛选案件,让旁听“有针对性”。结合法庭季度审判计划,优先选取与基层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案件、具有典型法治宣传意义的案件、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行政案件等三类案件组织代表旁听、为确保代表有充足时间准备,法庭每月将下月拟组织旁听的案件清单报送至联络站,联络站根据代表选区分布、履职特长等情况通知代表报名参与。今年以来,联络站已累计组织代表旁听邻里纠纷案件2场、劳动争议案件1场、电信诈骗案件1场,代表参与热情持续提升。其次,强化交流反馈,让监督“有实效性”。“光听不交流,监督难落地”,为避免庭审旁听“走过场”,联络站在每次庭审结束后,都会组织召开“座谈交流会”,搭建代表与法官之间的沟通桥梁,让监督意见“能提出、被重视、有改进”,为法庭优化审判工作、提升司法透明度提供了有力参考。
三、搭建“线上+线下”,畅通沟通服务渠道
基层群众对司法服务的需求具有“碎片化、即时性”特点,传统的“定点接访、定期活动”模式难以完全满足群众需求。为此,联络站创新“线上+线下”沟通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代表与群众、代表与法庭之间的沟通“不脱节、不延迟”,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服务精准度。一方面,线上建群促沟通,服务“随时在线”。去年5月,导墅镇人大就组建“人大代表法治交流群”,吸纳共建双方负责人及全体参与代表入群,实时推送法庭工作动态、典型案例解读、法治宣传资料;代表可随时反馈群众司法诉求,法庭工作人员及时回应解答,及时处理群众疑问,该群不仅是信息推送的“窗口”,更是诉求反馈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线下分组强对接,服务“精准到人”。以代表选区为单位,将参与联络站工作的代表划分为7个小组,每组明确组长统筹协调,确保联络站与代表、代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不脱节”,为后续参与调解、服务基层奠定基础。
四、深化“代表+事格”,助力诉前矛盾化解
基层矛盾纠纷若能在诉前化解,不仅能减少群众诉讼成本,也能减轻法庭审判压力,是实现“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为此,联络站依托“代表+事格”(“事格”即基层治理事格)模式,推动人大代表进驻事格、参与调解,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实现“矛盾化解在基层、司法服务暖民心”的目标。首先,代表下沉全覆盖,确保农村矛盾“早发现、早介入”。组织人大代表进驻辖区11个选区,明确代表在治理事格内的三项职责:一是“矛盾排查”,定期走访选区群众,排查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小额债务等潜在矛盾隐患;二是“简易调解”,对排查出的简易矛盾当场开展调解,避免矛盾升级;三是“法治宣传”,结合矛盾特点,开展针对性普法宣传。其次,结合实际强培训,确保人大代表“懂法律、会调解”。为提升代表的矛盾排查与调解能力,联络站联合导墅法庭开展“专题培训”,邀请法庭经验丰富的法官、调解员授课,内容涵盖“基层常见矛盾调解技巧”“《民法典》相关条款解读”“调解协议签订规范”等,帮助代表掌握调解方法、规避法律风险。同时,法庭还为每位代表配备了《基层矛盾调解手册》,方便代表随时查阅参考。再次,认领案件促调解,确保纠纷化解“低成本、高效率”。建立“选区案件认领”机制,法庭筛选适宜诉前调解的民事案件(如家庭纠纷、小额债务等),按选区分配至对应代表小组,由代表主动对接当事人,以“老娘舅”身份开展调解工作,降低群众诉讼成本,既减轻了法庭审判压力,也让群众感受到了“司法温度”。
下一步,导墅镇人大与导墅法庭将继续优化联络站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代表参与范围、丰富活动形式、强化调解能力培训,持续提升联络站共建实效,为辖区法治建设与和谐稳定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徐 旭 蔡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