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小问卷”折射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
时间:2022-07-11 00:00:00  来源:  作者: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水环境,提升农民幸福生活指数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丹阳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明确了“美丽镇村建设突破战”重大部署,定位污水治理是打造人居环境升级版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丹阳,需要人大切实将党委重视、政府关注、群众关切、人大可为的事项,作为助推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今年以来,丹阳人大瞄准“突破战”,破题污水“治理”,在“深耕”民生福祉中,不断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一、厚实民意基础:让依法履职更好凝聚群众智慧
农村生活污水是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自2012年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以来,丹阳自然村治理覆盖率已达31%,近五万户农户受益。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效果好不好?农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几何?特别是2017年以来全市新投入资金近6亿元,相关工程项目效益怎么样?设施运营是否充分?……围绕市委关注的焦点,丹阳人大精心设计出“关于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调研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知晓率、满意度、主要不足、改进方向等各个方面。依托新近开发的“丹阳人大APP”,问卷以互动参与的方式,即时推送至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手机端。来自基层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也在指尖跃动中,不断汇聚着民智。

  “推进网上民意征集平台建设,主动征集人民群众意见,正是充分发挥人大民意征集机构职能作用,厚实人大依法履职民意基础的最好印证”,参与问卷的市代表马建国如是说。

  二、发挥代表优势:让惠民工程更多体现民生温度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具有政府“兜底”性质的公益性、普惠性工程。面对调查问卷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恢复问题,一场代表与选民恳谈会,在延陵镇行宫村人大代表之家拉开帷幕。
  原来,在丹阳早期村庄规划建设时,大部分村落疏于统筹预设污水管线,而现行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则是以完备的管网为基础。但从道路中间破路铺设管线,不仅推高了农污治理吨水成本,也因复原后的道路形似“拉链”,成为群众心中难解的一块“疙瘩”。加之道路恢复期间的“出行难”等因素叠加,群众难免心生怨气。
  “恳谈的目的,就是要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借助代表之家这个民意收集渠道,让履职平台更好得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窗’‘连心桥’”,市人大环资委主任胡忠星继续说到,“我们相信,依托高效民意平台,推动开门问策,保障群众利益,实现快速响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会在厚植民意中进一步行稳致远!”

  三、紧贴人民至上:让美好向往更快变为现实图景

  跃进沟,是一条位于界牌镇武阳自然村并不起眼的河道。由于生活污水长期直排且疏于管理,曾一度失去鱼虾嬉戏、水草见底的活力。从2021年开始,界牌镇在编制全镇污水管网专项规划时,将农村生活污水同步纳入全镇生活污水筒体治理方案。随着跃进沟北侧长约1.2km的污水球墨管铺设完成,武阳村生活污水也统汇入城镇污水管网,跃进沟也重新恢复往日生机。而水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村民文明习惯养成,带动了滨水道路及休闲广场的翻新改建,成为武阳百姓日常休闲的新去处。
  “跃进沟又回到了记忆中的模样……”逐河而居的武阳村民浅浅的笑容中,闪烁着对记忆中乡愁的真挚情感。
  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纳入实用性村庄规划,与村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村内农房改造一体实施,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模式,按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原则,不断盯牢有效接入,推动农污治理设施科学布局、有效运行,重视与群众提前沟通交流,才能在推动问题有效解决中,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髓在于‘全’,更在于‘人民’,这是对人民至上的充分诠释。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更应发挥人大与人民紧密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更好反映人民心声中,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期待。”这既是人大呈递党委的一份“答卷”,也寄托着对政府办好民生实事的深深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