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呼声带上来 把作为传下去
--丹阳市人大水环境整治专题询问活动侧记
“全市涉水企业生产废水处理和纳管情况如何?其生活污水处理情况又如何?下步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市人大常委会一位委员起身发问。
面对提问,一位部门负责人应声站起,从容应答:“全市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接管率偏低,部分企业与主管网距离较远,导致难以接管;部分企业厂区内未作雨污分流,不具备接管条件……下一步,我们将分区域、分行业推进企业污水接管率……”
这是
群众关注的焦点就是人大工作的重点
据了解,2010年,全国人大首开专题询问的先河,为地方人大开展专题询问工作提供了借鉴和依据。7月24号,江苏省人大就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并首次通过江苏卫视、江苏新闻广播电台进行了现场直播。这种自上而下的引领和示范,使询问这一长期搁置的权力,迅速演化为各级人大鲜活的监督实践。
丹阳是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的县级城市,综合经济发展实力长期居于镇江市首位,眼镜、汽配、木业、五金工具等产业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全市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也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过去水清岸绿的江南水乡面貌已不复存在。近年来,该市群众关于“治水”的问题反映十分强烈,人大代表多次提出了相关建议意见。今年7月,镇江被列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丹阳作为镇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之所以选择水环境整治作为首次专题询问的课题,就是因为加快水环境整治工作,还群众一片清澈的水,让丹阳重回小桥流水、水清岸绿的江南水城风貌,已成为群众所愿,众望所归”。丹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聂刚健如是说。
询问的准备过程,也是推动“治水”的过程
“提问要点准穴位,充分调研是前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金祥说。自确定询问议题后,丹阳人大随即着手调查研究工作。3月初,向全体288名市人大代表发放了问卷调查表,通过媒体向市民公开征求意见,将收集的问题划分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三个主要方面。从3月份开始,该市人大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先后组织60余名市人大代表,对群众反应强烈的污染源逐个进行实地查看,形成了影像资料。
在前期调研工作中,市政府高度重视,全程参与和配合,对全市水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认真摸排和研究,形成了详细的水环境整治工作报告。同时,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一些当前能够及时整改的问题进行“即知即改”,如乡镇污水收集不到位、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畅、部分企业排污不规范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和解决。
丹阳人大环资城建工委主任唐明科介绍说,在近半年时间的准备过程中,市人大会同农委、环保、住建等11个部门,共召开6次座谈会,深入分析研究,会商解决方案,既解决了一些当前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为询问会的召开,做了充分准备。
询问之效,关键在于跟踪推进和落实
在近3个小时的询问会中,30余名参会的委员和代表们共提出了16个问题。有的问及体制机制,如“政府是否已明确了水环境整治的总牵头部门及其职责?”有的立足基础设施建设,如“有没有具体计划通过一定年限实现城市污水管网的全覆盖?”有的关注执法实效,如“被处罚的环境违法单位整改情况如何?除了经济处罚,还有哪些监管措施?”……这些问题,大多直面水环境整治的难点、热点和焦点,个个都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掷地有声。
询问只是一种形式,目的在于抓好落实,切实解决问题。开展专题询问,不能一问了之,更不能一答了之。会议结束后,丹阳市人大及时对委员和代表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以工作建议书的形式交市政府研究办理,并且要求市政府在6个月内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书面答复。
针对询问课题,市政府将成立市级层面的领导小组,明确牵头人和牵头部门,从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运行、面源污染防控、水系疏浚沟通、河道保护、执法检查等多个方面,切实加以推进。市长陈可可强调说:“政府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有效发挥部门之间的合力,持续、深入、有序地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掀起全民齐抓共管的‘治水高潮’!”
由于准备充分、提问准确、回答翔实、结果公开,这次询问会,取得了预期成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广泛好评。市人大代表胡小锁说:“这次专题询问,既回应了群众的关切,又推动了政府工作,效果很好。我们将切实发挥好表率作用,既把群众呼声带上来,又把政府的作为传下去,发挥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王永生 李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