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人民与权利》让询问凸显人大监督刚性
时间:2014-04-25 00:00:00  来源:  作者:

今年7月,丹阳市人大常委会结合上半年政府重点工程建设情况,首次召开了以经济建设、民生改善为主要内容的询问会。这次询问,不仅架起了人大代表与政府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而且通过“问”和“答”促进了重点工程及群众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取得了良好效果。

认识上要明确“为啥问”。询问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向有关国家机关询问、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方式,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法理上有其合法性,实践中有其可行性。询问是人大监督工作的深化和拓展,有利于提升人大的主体地位和权威形象。询问能有效推动“一府两院”工作,有利于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询问搭建了群众与“一府两院”相互沟通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开展好询问,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代表的呼声。询问建立了“面对面”的交流对话机制,不仅将“一府两院”所做的工作、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将要采取的措施充分呈现,使人大代表、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进一步丰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促使“一府两院”集中精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方式上要把握“怎么问”。询问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依法办事的原则,力求问出深度和要害,答出责任和承诺。具体要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1、事前,要深入调研,慎重选题。在确定议题时,主任会议必须认真讨论,将事关全市发展和群众普遍关注、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列为询问的重点。今年丹阳在开展询问活动过程中,认真制定调研方案,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了翔实细致的调研材料。为了让代表更直观地了解真实情况,会前专门组织代表实地查看了部分重点工程建设现场。2、事中,要突出重点,适可而止。人大与“一府两院”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都是以服务人民利益为宗旨。询问既要发挥好法定监督手段的应有作用,又要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分寸、火候,防止“过犹不及”。提问要突出重点,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切中要害。提问要有序,采用“一问一答”、随问随答的形式进行。对不能当场回答的、或需要会后作进一步回答的,应询者应当说明原因,会后书面答复告知。3、事后,要督查有力,跟踪问效。询问工作始于“问”,但不能仅止于“答”,必须要跟踪问效,加强会后督查,发挥询问助推工作的作用。询问结束后,人大应根据询问情况,整理形成客观公正、切实可行、富有针对性的审议意见,转交市政府和相关的应询部门研究办理。为确保询问成效,人大应在询问会举行后的6个月后,对询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为询问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设立一道“质检关”,增强询问监督手段的刚性气质。特别是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长期跟踪关注,切实把询问审议意见落实到位。

制度上要确保“规范问”。一要建立健全询问工作制度。要根据监督法附则第四十七条规定,在学习总结的基础上,完善询问对象、内容、程序、处置等环节的操作流程,制定相应的询问办法,使询问不仅有法可依,而且在具体操作中有规可循,促进询问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二要加强人大和“一府两院”的沟通。“问”意味着监督和督促,“答”则代表着担当和承诺。询问不是“故意找茬”挑毛病,而是通过询问找准问题症结,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要通过双方的相互沟通,努力营造有利于询问的宽松环境。要与“一府两院”积极沟通,事先告知询问的重点环节、问题范围,使询问有序、紧凑和高效开展。今年丹阳的询问活动,事前和政府进行了有效沟通,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市人大全体领导、以及市长和副市长全部到会,双方共同致力于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了重点工作的开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三要进一步推进询问的公开化运作。询问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监督,离不开媒体的配合和参与。今年丹阳询问工作的成功开展,媒体宣传报道功不可没。我认为,询问如果不涉及国家机密,应全过程公开,可进行电视、广播和网络直播,直接将询问活动置于公众和社会监督之下。同时,邀请公民代表参加旁听,让公民参与互动。询问结束后,在跟踪督办环节,可发挥公众力量,尝试建立人大常委会、应询对象、媒体、公众“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促使询问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

 (作者系丹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本文刊登于《人民与权力》2013年第5

www.jsrd.gov.cn/qk/rmyql/2013/1311/09/201311/t20131121_76116.html